超声振动辅助微光学玻璃元件模压仿真和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物理符号含义对照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光学玻璃模压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3.2 超声振动辅助材料成型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节 | 第21-22页 |
第2章 超声振动辅助光学玻璃成型基本理论 | 第22-35页 |
2.1 光学玻璃的材料性质 | 第22-26页 |
2.1.1 光学玻璃的黏度 | 第22-24页 |
2.1.2 光学玻璃的热膨胀系数 | 第24-25页 |
2.1.3 光学玻璃的弹性模量 | 第25-26页 |
2.2 光学玻璃的粘弹性性质 | 第26-30页 |
2.2.1 粘弹性分析 | 第26-28页 |
2.2.2 应力松弛分析 | 第28-29页 |
2.2.3 结构松弛分析 | 第29-30页 |
2.3 光学玻璃在超声振动下的动态性能 | 第30-34页 |
2.3.1 粘弹性材料动应力响应方程 | 第30-32页 |
2.3.2 粘弹性材料动应力响应的相位差 | 第32-33页 |
2.3.3 粘弹性材料的能量耗散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传统微结构光学玻璃模压仿真分析 | 第35-49页 |
3.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35-37页 |
3.2 模压深度对模压力和填充效果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 模压速度对模压力和填充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模压温度对模压力和填充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 传统模压工艺参数优化 | 第42-48页 |
3.5.1 优化方法的选取 | 第43-44页 |
3.5.2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3.5.3 正交实验结果 | 第45页 |
3.5.4 正交实验数据分析 | 第45-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超声振动辅助光学玻璃模压仿真分析 | 第49-58页 |
4.1 超声振动模压有限元模型 | 第49-52页 |
4.1.1 超声振动模压仿真原理 | 第49-50页 |
4.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0页 |
4.1.3 有限元仿真工况定义 | 第50-51页 |
4.1.4 超声振动模压的模拟参数 | 第51-52页 |
4.2 超声振动模压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4.2.1 超声振动模压应力 | 第52-53页 |
4.2.2 模压力曲线 | 第53页 |
4.2.3 填充性能 | 第53-54页 |
4.3 超声振动模压与传统模压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4.3.1 模压后云图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3.2 模压力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3.3 填充性能对比分析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微结构光学玻璃模压实验研究 | 第58-68页 |
5.1 实验模具 | 第58-60页 |
5.1.1 模具结构 | 第58-59页 |
5.1.2 模具材料 | 第59-60页 |
5.2 实验设备 | 第60-62页 |
5.2.1 实验设备介绍 | 第60-61页 |
5.2.2 超声振动模压流程 | 第61-62页 |
5.2.3 超声振动模压机性能参数 | 第62页 |
5.3 光学玻璃模压实验 | 第62-66页 |
5.3.1 实验参数选取 | 第62-63页 |
5.3.2 光学玻璃模压透镜 | 第63-64页 |
5.3.3 模压深度对模压力和填充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4 模压温度对模压力和填充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