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基于液体电解质的金属锂电极循环性能的改进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9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5-16页
    1.3 金属锂负极的现状第16-33页
        1.3.1 金属锂负极的几大核心问题第17-22页
            1.3.1.1 SEI膜的性质、组成、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第17-19页
            1.3.1.2 锂枝晶形成与生长的机理模型第19-22页
        1.3.2 金属锂负极的改进研究第22-33页
            1.3.2.1 电解质体系的改进第22-30页
            1.3.2.2 金属锂材料改性第30-31页
            1.3.2.3 电池工作条件影响第31-32页
            1.3.2.4 基底材料对锂枝晶生成的影响第32-33页
    1.4 合金第33-36页
        1.4.1 合金的概念第33页
        1.4.2 电镀合金及电镀非晶态合金的概念第33-34页
        1.4.3 合金相图第34-36页
    1.5 电镀与电沉积第36-38页
        1.5.1 电镀与电沉积的概念及关系第36页
        1.5.2 金属共沉积第36-37页
            1.5.2.1 金属共沉积的基本条件第36-37页
            1.5.2.2 金属共沉积的实现方法第37页
            1.5.2.3 金属共沉积的类型第37页
        1.5.3 超声波技术在电沉积中的应用第37-38页
            1.5.3.1 超声波的作用机理第37-38页
            1.5.3.2 超声波的应用实例第38页
    1.6 论文的选题思路、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第38-42页
        1.6.1 论文的选题思路第38-39页
        1.6.2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39-40页
            1.6.2.1 金属锂负极改性研究第39页
            1.6.2.2 电解质体系的改进研究第39-40页
        1.6.3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40-41页
        1.6.4 论文的实施方案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59页
第二章 Li—Sn合金用于金属锂二次电池负极基底的研究第59-91页
    2.1 引言第59-60页
    2.2 实验部分第60-70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60-61页
        2.2.2 不同基底材料的制备第61-67页
            2.2.2.1 Cu基底的制备第61-62页
            2.2.2.2 电沉积Sn基底的制备第62-64页
            2.2.2.3 Li—Sn合金基底的制备第64-66页
            2.2.2.4 实验电解池的组装第66-67页
        2.2.3 实验测试内容和方法第67-70页
            2.2.3.1 沉积—溶出循环测试第67页
            2.2.3.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第67-68页
            2.2.3.3 恒电流脉冲测试第68页
            2.2.3.4 循环伏安测试第68-69页
            2.2.3.5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第69页
            2.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第69-7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70-85页
        2.3.1 不同基底材料电极上金属锂的沉积—溶出循环特性第70-71页
        2.3.2 不同基底材料电极上金属锂的沉积—溶出CV特性第71-72页
        2.3.3 不同基底材料电极上Li~+沉积前后的形貌第72-73页
        2.3.4 不同基底材料电极上金属锂沉积的动力学特性第73-81页
            2.3.4.1 原理第74-77页
            2.3.4.2 交换电流密度特性第77-79页
            2.3.4.3 极化曲线特性第79-81页
        2.3.5 不同基底材料电极上形成的SEI膜特征第81-85页
    2.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第三章 LiODFB与金属锂电极的兼容性研究第91-108页
    3.1 引言第91-92页
    3.2 实验部分第92-96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92-94页
        3.2.2 实验测试内容和方法第94-95页
            3.2.2.1 沉积—溶出循环测试第94页
            3.2.2.2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第94页
            3.2.2.3 循环伏安测试第94-95页
            3.2.2.4 恒电流脉冲测试第95页
            3.2.2.5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第95页
            3.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第95页
        3.2.3 不同基底材料及电解液的制备第95-96页
            3.2.3.1 Li_(22)Sn_5基底的制备第95页
            3.2.3.2 不同电解液的制备第95页
            3.2.3.3 电解池的组装第95-9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96-105页
        3.3.1 LiODFB的电化学稳定性研究第96-98页
            3.3.1.1 不同电解质锂盐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抗氧化稳定性第96-97页
            3.3.1.2 不同电解质锂盐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抗还原特性第97-98页
        3.3.2 不同电解质锂盐对金属锂电极反应的影响研究第98-103页
            3.3.2.1 不同电解质锂盐/EC+DMC电解液体系中的锂电极反应循环伏安特性第98-99页
            3.3.2.2 锂在不同电解质锂盐/EC+DMC电解液体系中的沉积—溶出循环性能第99-100页
            3.3.2.3 Li在不同电解质锂盐体系中沉积—溶出循环前后的形貌分析第100页
            3.3.2.4 不同电解质锂盐体系的锂沉积—溶出电化学阻抗谱对比研究第100-102页
            3.3.2.5 不同电解质锂盐体系中锂的反应动力学分析第102-103页
        3.3.3 溶剂对LiODFB与金属锂电极匹配性的影响第103-105页
    3.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8页
第四章 电解液中添加Na~+对金属锂循环性能的改进研究第108-133页
    4.1 引言第108-109页
    4.2 实验部分第109-112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109-110页
        4.2.2 不同基底材料及电解液的制备第110页
            4.2.2.1 Cu基底的制备第110页
            4.2.2.2 电沉积Sn基底的制备第110页
            4.2.2.3 Li_(22)Sn_5基底的制备第110页
            4.2.2.4 电解池的组装第110页
        4.2.3 实验测试内容和方法第110-112页
            4.2.3.1 沉积—溶出循环测试第110页
            4.2.3.2 电化学阻抗谱研究第110页
            4.2.3.3 恒电流脉冲极化测试第110页
            4.2.3.4 循环伏安测试第110-111页
            4.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第111页
            4.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试第111页
            4.2.3.7 能谱测试第111-11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2-130页
        4.3.1 金属Na的电化学特性研究第112-118页
            4.3.1.1 Na在不同基底上沉积—溶出CV特性研究第112-113页
            4.3.1.2 Na在不同基底上沉积—溶出循环特性研究第113-114页
            4.3.1.3 Na在不同基底上沉积后的EIS特性研究第114-115页
            4.3.1.4 Na在不同沉积电量和不同静置时间下的EIS特性研究第115-116页
            4.3.1.5 Na在不同基底上沉积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第116-117页
            4.3.1.6 Na在不同电极上沉积前后的形貌分析第117-118页
        4.3.2 电解液中添加Na+对金属锂电极循环性能的改进研究第118-130页
            4.3.2.1 LiODFB+NaODFB混合电解液的制备第118-121页
            4.3.2.2 Li在不同摩尔比LiODFB+NaODFB混合电解液中沉积—溶出循环特性第121-124页
            4.3.2.3 Li在不同摩尔比LiODFB+NaODFB混合电解液中沉积—溶出CV特性第124-125页
            4.3.2.4 Li在不同摩尔比LiODFB+NaODFB混合电解液中的EIS特性第125-126页
            4.3.2.5 Li在不同摩尔比LiODFB+NaODFB混合电解液中沉积前后的形貌分析第126-127页
            4.3.2.6 Li在混合电解液中沉积—溶出循环后电极表面的EDS测试第127-128页
            4.3.2.7 Li在混合电解液中沉积氧化循环后电解液的ICP—AES测试第128-129页
            4.3.2.8 作用机理探讨第129-130页
    4.4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3页
第五章 电解液中添加K~+对金属锂循环性能的改进研究第133-153页
    5.1 引言第133-134页
    5.2 实验部分第134-137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134-135页
        5.2.2 Li_(22)Sn_5基底的制备第135页
        5.2.3 玻碳电极的选用和清洗第135-136页
        5.2.4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136-137页
            5.2.4.1 沉积—溶出循环测试第136页
            5.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第136页
            5.2.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试第136页
            5.2.4.4 能谱测试第136-137页
            5.2.4.5 循环伏安测试第137页
            5.2.4.6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第137页
            5.2.4.7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第13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37-151页
        5.3.1 KClO_4最大溶解度的确定和电解液的制备第137-138页
        5.3.2 Li在不同电解液体系中沉积—溶出的循环测试第138-141页
        5.3.3 不同电解液体系沉积Li后电极表面形貌第141页
        5.3.4 循环前后电解液的ICP—AES测试第141-142页
        5.3.5 沉积Li后电极表面的EDS测试第142-144页
        5.3.6 不同电解液体系的CV测试第144-145页
        5.3.7 不同电解液体系的EIS测试第145-147页
        5.3.8 电极反应动力学测试第147-148页
        5.3.9 电解液中添加K~+的电化学模型---改进后的SHES机制第148-151页
    5.4.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3页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第153-158页
    6.1 总结第153-156页
    6.2 展望第156-158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馈风机的改进控制算法及在越南宁顺电网的应用
下一篇:miR396调控水稻产量的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