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普通大学生村官模式与选调生村官模式成效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5页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依据第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与评价第10-14页
        1.2.1 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简要评价第13-14页
    1.3 基本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1.3.1 基本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2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理论渊源第15-21页
    2.1 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干部培养理论第15-17页
    2.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第17-18页
    2.3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第18-19页
    2.4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理论第19-21页
3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背景、目的和模式第21-27页
    3.1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背景第21页
        3.1.1 时代背景第21页
        3.1.2 政策背景—新农村建设第21页
    3.2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目的第21-24页
        3.2.1 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组织活力第22页
        3.2.2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22-23页
        3.2.3 培养熟悉基层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第23页
        3.2.4 培养了解国情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第23-24页
    3.3 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第24-27页
        3.3.1 普通大学生村官模式第24页
        3.3.2 选调生村官模式第24-25页
        3.3.3 两种模式的区别与联系第25-27页
4 普通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成效及其局限第27-35页
    4.1 普通大学生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效第27-30页
        4.1.1 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生机和活力第27-28页
        4.1.2 优化了乡镇干部队伍结构第28页
        4.1.3 形成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28-29页
        4.1.4 为各行各业输送了一批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有用人才第29-30页
    4.2 普通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分析第30-35页
        4.2.1 部分大学生村官动机不纯第30-31页
        4.2.2 不少大学生村官普遍精力肢解第31页
        4.2.3 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缺位第31-32页
        4.2.4 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不完善第32-33页
        4.2.5 村官计划目标受到严重制约第33-35页
5 选调生村官培养模式与普通模式的比较成效及其局限第35-41页
    5.1 有效解除了普通大学生村官模式存在的弊端第35-38页
        5.1.1 明确了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第35-36页
        5.1.2 完善了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第36页
        5.1.3 解决了大学生村官后顾之忧第36-37页
        5.1.4 推动了村官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第37-38页
    5.2 选调生村官培养模式尚存的问题第38-41页
        5.2.1 招聘名额过少第38-39页
        5.2.2 竞争择优削弱第39页
        5.2.3 岗位职责欠明第39-40页
        5.2.4 能力有待提高第40-41页
6 改进选调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第41-47页
    6.1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选调生村官工作政策制度第41-43页
        6.1.1 健全选聘制度,优化选调生考录机制第41-42页
        6.1.2 完善管理制度,明确选调生工作职责第42页
        6.1.3 加强考核制度,形成选调生优留劣汰机制第42-43页
        6.1.4 健全激励制度,激发选调生内在动力第43页
    6.2 完善培训机制,提升选调生村官队伍质量第43-45页
        6.2.1 加强专业化教育,完善相关知识体系构建第43-44页
        6.2.2 提供基层锻炼机会,提高实践能力第44页
        6.2.3 强化岗位培训,增强工作能力第44-45页
    6.3 选调生村官要准确定位,主动提升自我第45-47页
        6.3.1 明确自我定位,提升服务基层意识和能力第45页
        6.3.2 尽快转变角色,积极融入基层第45页
        6.3.3 努力自我调节,实践中磨炼提升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第51-56页
个人简介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的角色重构与转变创新
下一篇: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实现路径--以攀枝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