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1.研究对象与标准 | 第12-14页 |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第12-13页 |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1.3 方药纳入标准 | 第13页 | 
|     1.4 方药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1.5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 | 第13页 | 
|     1.6 药物分类标准 | 第13-14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5页 | 
| 3.研究结果 | 第15-47页 | 
|     3.1 文献筛选情况 | 第15-19页 | 
|     3.2 基于现代文献的中医证候研究 | 第19-22页 | 
|         3.2.1 中医证候分型 | 第19-21页 | 
|         3.2.2 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第21-22页 | 
|         3.2.3 病因病机学分析 | 第22页 | 
|     3.3 基于现代文献的用药规律研究 | 第22-37页 | 
|         3.3.1 治疗方法及用药方剂分析 | 第22-23页 | 
|         3.3.2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 第23-24页 | 
|         3.3.3 用药分析 | 第24-33页 | 
|         3.3.4 PCOS合并生殖障碍和(或)代谢紊乱的用药规律分析 | 第33-37页 | 
|     3.4 中医证型高频药物频数分析 | 第37-43页 | 
|         3.4.1 肾虚型 | 第38页 | 
|         3.4.2 肾虚血瘀型 | 第38-39页 | 
|         3.4.3 肾虚痰瘀型 | 第39-40页 | 
|         3.4.4 痰湿阻滞型 | 第40-41页 | 
|         3.4.5 肾虚痰湿型 | 第41-42页 | 
|         3.4.6 脾肾两虚型 | 第42-43页 | 
|     3.5 药物聚类分析 | 第43-47页 | 
|         3.5.1 建立数据库 | 第43-44页 | 
|         3.5.2 药物聚类分析 | 第44-45页 | 
|         3.5.3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第45-47页 | 
| 4.讨论 | 第47-57页 | 
|     4.1 肾肝脾失调,痰浊、瘀血内阻为PCOS病因病机 | 第47-48页 | 
|     4.2 PCO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第48-49页 | 
|     4.3 补肾化痰祛瘀为PCOS的基本治疗法则 | 第49-50页 | 
|     4.4 PCOS用药类别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导 | 第50-51页 | 
|     4.5 PCOS合并生殖障碍和(或)代谢紊乱的用药规律 | 第51页 | 
|     4.6 PCOS总体用药以温性、甘、苦、辛为主 | 第51-52页 | 
|     4.7 基于聚类分析结果的讨论 | 第52-55页 | 
|     4.8 中药周期疗法在PCOS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文献综述 | 第62-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