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公交车辆停靠特性分析 | 第19-32页 |
2.1 公交站台设置形式 | 第19-23页 |
2.1.1 按功能分类 | 第19页 |
2.1.2 按设置位置分类 | 第19-20页 |
2.1.3 按站台的形式分类 | 第20-21页 |
2.1.4 按站台的设置方法分类 | 第21-23页 |
2.2 公交车停靠微观过程分析 | 第23-26页 |
2.2.1 进站阶段 | 第23-24页 |
2.2.2 停靠阶段 | 第24-25页 |
2.2.3 加速出站阶段 | 第25-26页 |
2.3 公交车到达特性 | 第26-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城市路段车辆换道行为研究 | 第32-38页 |
3.1 车辆换道行为的定义 | 第32页 |
3.2 车辆换道行为的分类 | 第32-35页 |
3.2.1 自由换道 | 第32-33页 |
3.2.2 强制换道 | 第33-35页 |
3.2.3 自由换道与强制换道的区别 | 第35页 |
3.3 车辆换道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公交车辆换道进站模型研究 | 第38-51页 |
4.1 元胞自动机理论基础 | 第38-44页 |
4.1.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 第38页 |
4.1.2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组成 | 第38-42页 |
4.1.3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特征 | 第42-44页 |
4.2 公交车进站换道模型建立 | 第44-49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44页 |
4.2.2 公交进站基本模型构建 | 第44-46页 |
4.2.3 公交进站模型运行规则 | 第46-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公交车辆换道进站模型仿真分析 | 第51-64页 |
5.1 公交换道进站模型仿真 | 第51-54页 |
5.1.1 仿真工具MATLAB简介 | 第51页 |
5.1.2 模型的显示与运行 | 第51-52页 |
5.1.3 仿真思路 | 第52-53页 |
5.1.4 模型参数设定 | 第53-54页 |
5.2 交通流特性参数 | 第54-56页 |
5.2.1 交通量 | 第54页 |
5.2.2 速度 | 第54-55页 |
5.2.3 密集度 | 第55-56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62页 |
5.3.2 换道决策点对交通流运行速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5.3.3 换道决策点对小汽车换道次数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4 换道决策点对小汽车的延误分析 | 第61页 |
5.3.5 公交车换道进站穿越车道数对路段交通流速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64-75页 |
6.1 公交站点实际情况调查 | 第64-65页 |
6.1.1 调查时间及地点 | 第64页 |
6.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 第64-65页 |
6.2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65-66页 |
6.2.1 检验方法 | 第65页 |
6.2.2 检验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6.3 公交车辆停靠组织存在问题分析 | 第66-68页 |
6.4 公交停靠站处的交通组织优化 | 第68-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