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道收费站平纵曲线技术指标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于行车特性的匝道收费站通行效率分析 | 第17-25页 |
2.1 匝道收费站的定义及相关规定 | 第17-20页 |
2.1.1 匝道收费站的基本组成 | 第17页 |
2.1.2 布设方式及收费制式 | 第17-18页 |
2.1.3 匝道收费站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 第18-19页 |
2.1.4 匝道收费站技术指标的相关规定 | 第19-20页 |
2.2 匝道收费站行车特性分析 | 第20-22页 |
2.2.1 匝道收费站附近交通流概述 | 第20页 |
2.2.2 车辆到达收费站过程行为特性 | 第20-21页 |
2.2.3 车辆驶离收费站过程行为特性 | 第21-22页 |
2.3 匝道收费站通行效率分析 | 第22-24页 |
2.3.1 收费站标志设计及安全设施的影响分析 | 第22-23页 |
2.3.2 收费站设置位置的影响分析 | 第23页 |
2.3.3 收费站平纵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23-24页 |
2.3.4 收费站的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匝道收费站设置位置及相关技术指标研究 | 第25-40页 |
3.1 收费站位置选择研究 | 第25-27页 |
3.1.1 影响收费站位置选择的因素 | 第25-26页 |
3.1.2 收费站位置选择的方法 | 第26-27页 |
3.2 收费广场至匝道分流点最小间距研究 | 第27-31页 |
3.2.1 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27-28页 |
3.2.2 代表车型确定 | 第28-29页 |
3.2.3 加速过程参数确定 | 第29-30页 |
3.2.4 换道过程参数确定 | 第30-31页 |
3.2.5 结果分析 | 第31页 |
3.3 收费广场至被交路中心线最小间距研究 | 第31-39页 |
3.3.1 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32-33页 |
3.3.2 初始运行速度及代表车型确定 | 第33页 |
3.3.3 换道过程分析 | 第33-36页 |
3.3.4 制动过程分析 | 第36-39页 |
3.3.5 结论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匝道收费站处线形指标研究 | 第40-66页 |
4.1 收费站平面指标研究 | 第40-51页 |
4.1.1 影响平面设计指标的因素 | 第40-44页 |
4.1.2 圆曲线半径的确定 | 第44-50页 |
4.1.3 缓和曲线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4.2 收费站纵断面指标研究 | 第51-61页 |
4.2.1 影响纵断面设计参数确定的因素 | 第52-55页 |
4.2.2 纵断面设计指标的确定 | 第55-61页 |
4.3 收费站横断面指标研究 | 第61-62页 |
4.3.1 影响横坡坡率确定的因素 | 第61-62页 |
4.3.2 横坡值的确定 | 第62页 |
4.4 收费广场渐变率研究 | 第62-65页 |
4.4.1 影响收费广场渐变率取值的因素 | 第63页 |
4.4.2 收费广场渐变率确定 | 第63-64页 |
4.4.3 收费广场等宽段长度的确定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基于行车安全的下坡匝道接收费站研究 | 第66-75页 |
5.1 下坡匝道接收费站交通安全分析 | 第66-67页 |
5.2 下坡匝道接收费站坡度与坡长关系研究 | 第67-71页 |
5.2.1 连续下坡路段影响制动器温度的因素 | 第68-70页 |
5.2.2 制动器温度计算模型 | 第70页 |
5.2.3 失效温度分析与模型计算结果 | 第70-71页 |
5.3 下坡匝道接收费站安全保障措施研究 | 第71-74页 |
5.3.1 下坡匝道安全保障等级划分 | 第71-72页 |
5.3.2 主动防护措施 | 第72-73页 |
5.3.3 被动防护措施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7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6页 |
6.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