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

扁穗雀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及重要农艺性状位点的关联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6页
    1 扁穗雀麦的概况第9-10页
        1.1 扁穗雀麦概述第9页
        1.2 扁穗雀麦的种质资源适应性第9页
        1.3 国内外学者对扁穗雀麦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1.4 国内外扁穗雀麦育种现状第10页
    2 分子标记的研究发展第10-13页
        2.1 分子标记的概述以及分子标记的种类第10-11页
        2.2 PCR标记第11-12页
        2.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原理第12页
        2.4 SRAP标记技术原理第12页
        2.5 国内外SRAP标记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第12-13页
    3 关联分析第13-15页
        3.1 关联分析的概述第13-14页
        3.2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第14页
        3.3 关联分析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第14-15页
    4 研究目的及思路第15页
    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扁穗雀麦表型多样性第16-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6-19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16页
        1.2 试验材料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数据统计第17-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9-23页
        2.1 各性状描述性分析第19页
        2.2 各性状方差分析第19-20页
        2.3 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第20页
        2.4 主成分分析第20-22页
        2.5 聚类分析第22-23页
    3 讨论第23-26页
        3.1 扁穗雀麦形态性状变异第24页
        3.2 基于主要形态性状变异的聚类第24-26页
第三章 扁穗雀麦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第26-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1.1 材料第27页
        1.2 方法第27-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36页
        2.1 PCR扩增的多态性第28-34页
        2.2 讨论第34-36页
第四章 扁穗雀麦农艺性状基因位点关联分析第36-41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1.1 材料第37页
        1.2 方法第37页
        1.3 数据处理第37-38页
    2 结果分析第38-41页
        2.1 LD分析第38-39页
        2.2 利用GLM模型进行关联分析第39-40页
        2.3 讨论第40-4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1-43页
    1 结论第41页
        1.1 扁穗雀麦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第41页
        1.2 性状差异及相关分析第41页
        1.3 农艺性状相关基因位点关联分析第41页
    2 后续工作展望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8页
致谢第48-49页
附录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核糖体DNA ITS和ETS序列的糜子起源研究
下一篇:BMP4启动子靶点的中药激活剂筛选及其活化Smad和碱性磷酸酶信号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