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低功耗无线网络信道共享与并发传输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7页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8页
        1.1.1 无线网络信道共享问题产生原因第14-15页
        1.1.2 无线网络设备信道共享问题分析与挑战第15-18页
    1.2 研究现状第18-30页
        1.2.1 同协议设备信道共享问题第18-21页
        1.2.2 跨协议设备信道共享问题第21-25页
        1.2.3 无源设备信道共享问题第25-27页
        1.2.4 无线网络设备信道共享技术分析第27-30页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挑战第30-34页
        1.3.1 研究思路第30页
        1.3.2 具体研究内容及挑战第30-34页
    1.4 本文创新第34页
    1.5 章节安排第34-37页
第二章 ZigBee设备间时间同步及协作传输技术研究第37-71页
    2.1 引言第37-39页
    2.2 时钟偏移与环境因素关系研究第39-42页
        2.2.1 ZigBee节点时钟模型第39-40页
        2.2.2 时钟频偏与环境关系研究第40-42页
    2.3 时钟频偏模型第42-44页
    2.4 基于环境感知的时间同步方法第44-51页
        2.4.1 基于时间戳交换的外部同步第45-49页
        2.4.2 基于环境信息的自同步第49-50页
        2.4.3 外部同步周期调节第50-51页
    2.5 同步方法的理论性能分析第51-56页
        2.5.1 自同步过程频偏估计精度分析第51-52页
        2.5.2 自同步过程时钟误差累积分析第52-54页
        2.5.3 外部同步间隔时钟误差累积分析第54-56页
    2.6 基于同步误差分析的协作传输方法第56-58页
        2.6.1 问题描述第56-57页
        2.6.2 协作传输方法描述第57-58页
    2.7 实验分析与验证第58-68页
        2.7.1 对比方法及参数设计第58-59页
        2.7.2 室内场景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第59-61页
        2.7.3 室外场景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第61-64页
        2.7.4 仿真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第64-68页
    2.8 本章小结第68-71页
第三章 针对ZigBee设备的跨协议干扰源识别技术研究第71-85页
    3.1 引言第71-73页
    3.2 干扰源信号的RSSI时间序列特征第73-75页
    3.3 干扰设备特征指纹抽取方法第75-79页
    3.4 基于信号指纹的干扰源识别方法第79-81页
        3.4.1 快速识别第79-80页
        3.4.2 高可靠性识别第80页
        3.4.3 讨论:干扰源特征动态性影响第80-81页
    3.5 实验分析与验证第81-84页
        3.5.1 实验设置第81-82页
        3.5.2 实验场景1:稳定环境第82-83页
        3.5.3 实验场景2:干扰环境第83页
        3.5.4 实验场景3:设备移动环境第83-84页
    3.6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针对ZigBee设备的跨协议并发传输技术研究第85-107页
    4.1 引言第85-87页
    4.2 干扰环境下链路质量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第87-90页
        4.2.1 实验设置第87页
        4.2.2 干扰源对链路质量产生的影响第87-89页
        4.2.3 干扰源信道占用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第89-90页
        4.2.4 实验结果总结第90页
    4.3 Smoggy-Link技术概述第90-91页
    4.4 基于干扰源信息的链路质量估计模型第91-95页
        4.4.1 LinkMap的建立第91-93页
        4.4.2 干扰源信道占用时间分布模型建立第93-95页
    4.5 基于干扰源信息的数据传输第95-99页
        4.5.1 基于LinkMap的链路选择第95-96页
        4.5.2 基于干扰源信道占用模型的传输控制第96-99页
    4.6 实验分析与验证第99-106页
        4.6.1 实验部署及参数设置第99-100页
        4.6.2 实验室环境下的性能对比第100-103页
        4.6.3 真实应用场景实验第103-105页
        4.6.4 Smoggy-Link在多跳网络中的性能第105-106页
    4.7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五章 针对无源感知设备的并发传输及碰撞解码方法研究第107-135页
    5.1 引言第107-109页
    5.2 无源标签碰撞信号在时间及IQ域的特征分析第109-114页
        5.2.1 碰撞信号与组合状态第109-111页
        5.2.2 碰撞信号在IQ域及时间域的不稳定性第111-113页
        5.2.3 碰撞信号状态间的转移规律第113-114页
    5.3 FlipTracer技术概述第114-115页
    5.4 OFG模型建立第115-121页
        5.4.1 采样点聚类第115-117页
        5.4.2 建立OFG中的连接第117-119页
        5.4.3 修正OFG中的错误连接第119-121页
    5.5 信号簇组合状态识别第121-123页
    5.6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高可靠解码第123-124页
    5.7 FlipTracer性能理论分析第124-126页
        5.7.1 FlipTracer算法复杂度第124-125页
        5.7.2 FlipTracer吞吐率上限第125-126页
    5.8 实验分析与验证第126-133页
        5.8.1 实验部署及参数设置第127页
        5.8.2 OFG模型建立准确性分析第127-128页
        5.8.3 FlipTracer吞吐率及误码率分析第128-129页
        5.8.4 不同影响因素对FlipTracer性能的影响第129-132页
        5.8.5 FlipTracer在较差的网络环境下的性能第132-133页
        5.8.6 时钟频偏对FlipTracer性能的影响第133页
    5.9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5-139页
    6.1 总结第135-136页
    6.2 展望第136-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51-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实际安全性研究
下一篇:极限学习机不平衡数据分类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