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阪崎克罗诺杆菌 | 第16-17页 |
1.1.1 阪崎克罗诺杆菌的致病机制 | 第16-17页 |
1.2 LPS | 第17-19页 |
1.2.1 LPS介绍 | 第17页 |
1.2.2 LPS的毒性作用 | 第17页 |
1.2.3 LPS的三种受体 | 第17-18页 |
1.2.4 LPS的作用机制 | 第18-19页 |
1.3 肠道菌群 | 第19-21页 |
1.3.1 肠道菌群介绍 | 第19页 |
1.3.2 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第19页 |
1.3.3 益生菌对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 | 第19-20页 |
1.3.4 益生脆弱拟杆菌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炎性细胞因子 | 第21页 |
1.5 紧密连接蛋白 | 第21-22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6.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 | 第22页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3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阪崎克罗诺杆菌LPS腹腔感染SD幼鼠的致病研究 | 第24-43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4页 |
2.1.1 菌株来源及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3 仪器和设备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2.1 菌株活化培养 | 第24-25页 |
2.2.2 LPS的提取 | 第25页 |
2.2.3 鲎试剂终点显色法定量LPS | 第25-26页 |
2.2.4 实验动物分组 | 第26页 |
2.2.5 组织材料的获取 | 第26页 |
2.2.6 阪崎克罗诺杆菌LPS对老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7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 | 第27-28页 |
2.2.8 病理组织切片 | 第28页 |
2.2.9 荧光定量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2页 |
2.3.1 阪崎克罗诺杆菌LPS对SD幼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29-34页 |
2.3.2 阪崎克罗诺杆菌LPS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34-38页 |
2.3.3 阪崎克罗诺杆菌LPS对SD大鼠回肠、结肠组织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4 阪崎克罗诺杆菌LPS对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脆弱拟杆菌对阪崎克罗诺杆菌LPS感染SD幼鼠的干预作用 | 第43-61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3页 |
3.1.1 菌株来源及实验动物 | 第43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3.1.3 仪器和设备 | 第43页 |
3.2 方法 | 第43-49页 |
3.2.1 菌株的活化培养 | 第43-44页 |
3.2.2 阪崎克罗诺杆菌LPS的提取及定量 | 第44页 |
3.2.3 实验动物分组 | 第44-45页 |
3.2.4 组织材料的获取 | 第45页 |
3.2.5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45-46页 |
3.2.6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分析 | 第46页 |
3.2.7 病理组织水平 | 第46页 |
3.2.8 荧光定量 | 第46-48页 |
3.2.9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9页 |
3.3.1 脆弱拟杆菌对感染阪崎克罗诺杆菌LPS幼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49-55页 |
3.3.2 脆弱拟杆菌对阪崎克罗诺杆菌LPS诱导后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调节作用 | 第55-56页 |
3.3.3 脆弱拟杆菌对感染阪崎克罗诺杆菌LPS的幼鼠回肠、结肠预防和治疗效果 | 第56-57页 |
3.3.4 荧光定量结果 | 第57-58页 |
3.3.5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讨论及展望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