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1 公平标准的研究述评 | 第15页 |
1.3.2 国外对公平观的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3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中国化的研究述评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中国化的理论源头及其发展历程 | 第21-29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 | 第21-22页 |
2.1.1 马克思对公平的界定 | 第21页 |
2.1.2 没有永恒不变的公平正义 | 第21页 |
2.1.3 公平的基础不是平等的权利 | 第21-22页 |
2.1.4 对公平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 | 第22页 |
2.1.5 人类最高原则的公平是消灭阶级,实现自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22页 |
2.2 毛泽东的公平观 | 第22-24页 |
2.2.1 建立了实现公平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第23页 |
2.2.2 提出了公平的核心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 第23页 |
2.2.3 阐述了公平的价值目标是财富平等共享 | 第23-24页 |
2.3 邓小平的公平观 | 第24-25页 |
2.3.1 社会主义是公平的制度基础 | 第24页 |
2.3.2 共同富裕是公平的根本目标 | 第24-25页 |
2.3.3 按劳分配是公平的实现方式 | 第25页 |
2.4 江泽民的公平观 | 第25-26页 |
2.4.1 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为衡量标准 | 第25-26页 |
2.4.2 全面发展是公平目标的新要求 | 第26页 |
2.4.3 依法治国是公平的保障机制 | 第26页 |
2.5 胡锦涛的公平观 | 第26-29页 |
2.5.1 共建共享是公平的价值目标 | 第27页 |
2.5.2 四个公平是公平的具体体现 | 第27页 |
2.5.3 制度建设是公平的根本保障 | 第27-29页 |
第3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中国化的当代意义 | 第29-32页 |
3.1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中国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9页 |
3.1.1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29页 |
3.1.2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第29页 |
3.2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 | 第29-30页 |
3.2.1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3.2.2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 第30页 |
3.2.3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 第30页 |
3.3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中国化与中国梦的实现 | 第30-32页 |
3.3.1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第30-31页 |
3.3.2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 | 第31页 |
3.3.3 公平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条件 | 第31页 |
3.3.4 坚持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 | 第31-32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公平问题探讨 | 第32-44页 |
4.1 当代中国经济领域存在的公平问题 | 第32-38页 |
4.1.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 第33-36页 |
4.1.2 地区之间差距十分明显 | 第36-37页 |
4.1.3 行业收入差距十分突出 | 第37-38页 |
4.2 当代中国政治领域的公平问题 | 第38-40页 |
4.2.1 贪腐严重 | 第39页 |
4.2.2 权力失范 | 第39-40页 |
4.2.3 效率低下 | 第40页 |
4.3 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公平问题 | 第40-42页 |
4.3.1 受教育机会不公平 | 第41页 |
4.3.2 教育资源不均匀 | 第41-42页 |
4.4 当代中国社会领域的公平问题 | 第42页 |
4.4.1 就业公平 | 第42页 |
4.4.2 医疗公平 | 第42页 |
4.5 当代中国生态领域的公平问题 | 第42-44页 |
4.5.1 资源与环境矛盾突出 | 第43页 |
4.5.2 代际间的不公平 | 第43-44页 |
第5章 当代中国实现公平的路径选择 | 第44-54页 |
5.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 | 第44-46页 |
5.1.1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 | 第44-45页 |
5.1.2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 第45-46页 |
5.2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第46-47页 |
5.2.1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 第46-47页 |
5.2.2 发挥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 第47页 |
5.3 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 | 第47-49页 |
5.3.1 加大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构建与完善力度 | 第48页 |
5.3.2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 | 第48页 |
5.3.3 加强各项制度和政策的执行 | 第48-49页 |
5.4 政府在保障公平的作用 | 第49-51页 |
5.4.1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49-50页 |
5.4.2 发挥财政配置的作用 | 第50页 |
5.4.3 保障公平的环境 | 第50-51页 |
5.5 发挥社会成员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 第51-54页 |
5.5.1 促进利益分配的公平 | 第51-52页 |
5.5.2 促进各阶层的有效沟通 | 第52页 |
5.5.3 促进公平深入内心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