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栖息地营造方法在城市动物园鸟类展区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上方山动物园鸟类展区改造设计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 第12-20页 |
1.2.1 国内展示设计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鸟类展示设计实践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外展示设计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4 国外鸟类展示设计实践现状 | 第18-19页 |
1.2.5 总结 | 第19-20页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鸟类习性及生境影响因子研究 | 第25-36页 |
2.1 动物园鸟类生态类群及其特征分析 | 第25-29页 |
2.1.1 林鸟 | 第25-26页 |
2.1.2 雉鸡 | 第26页 |
2.1.3 游禽 | 第26-27页 |
2.1.4 涉禽 | 第27-28页 |
2.1.5 猛禽 | 第28页 |
2.1.6 走禽 | 第28-29页 |
2.2 鸟类行为习性分析 | 第29-30页 |
2.2.1 摄食习性 | 第29-30页 |
2.2.2 繁殖习性 | 第30页 |
2.3 鸟类生境影响因子分析 | 第30-34页 |
2.3.1 植物 | 第31-32页 |
2.3.2 水源 | 第32-33页 |
2.3.3 人为干扰 | 第33-34页 |
2.3.4 隐蔽物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鸟类展区微栖息地营造方法探讨 | 第36-52页 |
3.1 展区微栖息地营造的原则 | 第37-38页 |
3.1.1 人、鸟、自然和谐统一 | 第37页 |
3.1.2 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环境 | 第37页 |
3.1.3 传达环境信息,实现保护教育功能 | 第37-38页 |
3.1.4 主题突出,融合本土特色 | 第38页 |
3.2 微栖息地视角下的展区设计内容 | 第38-50页 |
3.2.1 植物设计 | 第38-41页 |
3.2.2 水体设计 | 第41-43页 |
3.2.3 隐蔽物设计 | 第43-44页 |
3.2.4 隔障设计 | 第44-45页 |
3.2.5 环境丰容设计 | 第45-47页 |
3.2.6 参观方式的转变——由观赏到拜访 | 第47-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苏州上方山动物园鸟类展区改造设计 | 第52-83页 |
4.1 苏州上方山动物园概况 | 第52-53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52页 |
4.1.2 背景分析 | 第52-53页 |
4.2 城市水文解读 | 第53-54页 |
4.3 鸟类展区现状分析 | 第54-56页 |
4.3.1 展区介绍 | 第54页 |
4.3.2 展区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4.4 展区改造设计构思 | 第56-57页 |
4.4.1 设计原则 | 第56页 |
4.4.2 设计理念 | 第56页 |
4.4.3 设计愿景 | 第56-57页 |
4.5 总体规划设计 | 第57-61页 |
4.5.1 整体布局 | 第57-60页 |
4.5.2 交通游线分析 | 第60-61页 |
4.5.3 主题体验分析 | 第61页 |
4.6 展区专项设计 | 第61-66页 |
4.6.1 隔障设计 | 第61-64页 |
4.6.2 观赏方式设计 | 第64-66页 |
4.7 分区详细设计 | 第66-82页 |
4.7.1 水禽湿地展区 | 第66-74页 |
4.7.2 雉鸡展区 | 第74-77页 |
4.7.3 百鸟园 | 第77-80页 |
4.7.4 走禽展区 | 第80-8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3-85页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5.2 不足和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附录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