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行效率的轨道交通站步行空间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深大地铁站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1 轨道交通站步行空间现状问题严重 | 第10-11页 |
1.1.2 精细化城市设计对空间的更高要求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轨道交通站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2 步行空间通行效率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3 研究综述小结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基础研究 | 第22-38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2-23页 |
2.1.1 轨道交通站步行空间定义 | 第22-23页 |
2.1.2 通行效率定义 | 第23页 |
2.2 步行空间通行效率相关度量方法 | 第23-26页 |
2.2.1 行人流量 | 第24-25页 |
2.2.2 行人密度 | 第25页 |
2.2.3 通行时间 | 第25页 |
2.2.4 行人服务水平 | 第25-26页 |
2.2.5 可步行性 | 第26页 |
2.3 步行空间要素构成 | 第26-29页 |
2.3.1 空间尺度 | 第27-28页 |
2.3.2 空间比例和形态 | 第28页 |
2.3.3 空间界面 | 第28-29页 |
2.3.4 服务设施 | 第29页 |
2.3.5 交通设施 | 第29页 |
2.4 行人微观仿真平台ANYLOGIC介绍 | 第29-35页 |
2.4.1 行人交通仿真平台选取 | 第30-31页 |
2.4.2 AnyLogic工具简介 | 第31页 |
2.4.3 AnyLogic适用性 | 第31-32页 |
2.4.4 AnyLogic建模仿真方法 | 第32-34页 |
2.4.5 Anylogic仿真能力汇总 | 第34-35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深大地铁站及其周边实地调研 | 第38-57页 |
3.1 站点选取 | 第38-40页 |
3.1.1 研究站点选取 | 第38-40页 |
3.1.2 深大地铁站概况 | 第40页 |
3.2 调研方法与研究范围确定 | 第40-43页 |
3.2.1 调研方法 | 第40-41页 |
3.2.2 研究范围确定 | 第41-43页 |
3.3 深大地铁站及其周边步行空间调研 | 第43-52页 |
3.3.1 步行空间尺度 | 第43-46页 |
3.3.2 空间比例和形态 | 第46-48页 |
3.3.3 空间界面 | 第48-50页 |
3.3.4 服务设施 | 第50-51页 |
3.3.5 交通设施 | 第51-52页 |
3.4 深大地铁站及其周边行人特征调研 | 第52-56页 |
3.4.1 行人特征 | 第53-54页 |
3.4.2 行为特征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建模仿真与通行效率评价 | 第57-88页 |
4.1 深大地铁站及其周边仿真模型构建 | 第57-65页 |
4.1.1 深大地铁站及其周边环境建模 | 第57-59页 |
4.1.2 深大地铁站及其周边行人行为建模 | 第59-60页 |
4.1.3 AnyLogic仿真效果检验 | 第60-65页 |
4.2 不同时段步行空间通行效率评价 | 第65-82页 |
4.2.1 早高峰时段步行空间通行效率评价 | 第66-74页 |
4.2.2 晚高峰时段步行空间通行效率评价 | 第74-80页 |
4.2.3 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 第80-82页 |
4.3 影响通行效率的空间要素分析 | 第82-87页 |
4.3.1 空间尺度 | 第83页 |
4.3.2 空间界面 | 第83-84页 |
4.3.3 各类设施 | 第84-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基于通行效率的步行空间优化策略 | 第88-99页 |
5.1 引导控制空间尺度 | 第88-89页 |
5.1.1 严格控制平缓步行空间最小尺度 | 第88-89页 |
5.1.2 合理引导坡地步行空间尺度设计 | 第89页 |
5.1.3 适当增大行人分流点步行空间尺度 | 第89页 |
5.2 增强步行空间连续性 | 第89-90页 |
5.2.1 优化空间底界面 | 第89-90页 |
5.2.2 削弱机动交通影响 | 第90页 |
5.2.3 避免迂回折返 | 第90页 |
5.3 优化设施的数量配置和空间布局 | 第90-91页 |
5.3.1 控制设施数量 | 第90-91页 |
5.3.2 优化设施空间布局 | 第91页 |
5.4 改进方案的仿真对比检验 | 第91-98页 |
5.4.1 深大地铁站及其周边空间优化改造 | 第91-93页 |
5.4.2 改进方案仿真检验 | 第93-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 | 第104-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