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相干光突发接收机并行算法的研究和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光交换技术简介 | 第14-15页 |
1.3 并行算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PDM-QPSK光传输系统 | 第17-35页 |
2.1 突发光网络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2.2 光纤通信系统 | 第18-21页 |
2.2.1 传统光通信系统 | 第18-19页 |
2.2.2 112Gbps相干光通信系统 | 第19-20页 |
2.2.3 相干光通信优点 | 第20-21页 |
2.3 系统损耗 | 第21-27页 |
2.3.1 光纤损耗 | 第21页 |
2.3.2 色度色散 | 第21-23页 |
2.3.3 偏振模色散 | 第23-25页 |
2.3.4 非线性效应 | 第25页 |
2.3.5 激光器相位噪声 | 第25-26页 |
2.3.6 频偏 | 第26-27页 |
2.4 接收机DSP算法 | 第27-34页 |
2.4.1 时域CD补偿 | 第27-29页 |
2.4.2 频域CD补偿 | 第29页 |
2.4.3 PMD补偿 | 第29-30页 |
2.4.4 频偏估计算法 | 第30-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接收机算法及其并行化 | 第35-55页 |
3.1 112GBPS相关光通信系统仿真模型 | 第35-37页 |
3.2 LMS算法及其并行实现 | 第37-40页 |
3.2.1 经典LMS算法 | 第37-38页 |
3.2.2 LMS算法的并行化 | 第38-39页 |
3.2.3 均衡器长度的选择 | 第39-40页 |
3.3 频偏估计算法的并行实现 | 第40-49页 |
3.3.1 频偏估计算法的并行化 | 第40-42页 |
3.3.2 频偏估计中预判决的设计 | 第42-44页 |
3.3.3 引入频偏的LMS算法修正 | 第44-45页 |
3.3.4 并行算法的设计及系统性能 | 第45-49页 |
3.4 实时实现中的系统设计 | 第49-54页 |
3.4.1 引入计算延迟并行算法 | 第49-50页 |
3.4.2 计算延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3 定点仿真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接收机频域均衡设计 | 第55-69页 |
4.1 加入频域色散均衡的系统设计 | 第55-59页 |
4.1.1 频域色散均衡 | 第55-56页 |
4.1.2 频域色散搜索算法 | 第56-57页 |
4.1.3 重叠剪切频域色散均衡 | 第57-59页 |
4.2 传输距离对频域均衡的影响 | 第59-63页 |
4.2.1 完全补偿时频域均衡的性能 | 第59-62页 |
4.2.2 色散搜索下频域均衡的性能 | 第62-63页 |
4.3 频偏对均色散衡设计的影响 | 第63-66页 |
4.4 系统总体性能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9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