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锂硫电池 | 第10-16页 |
1.2.1 锂硫电池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锂硫电池负极锂枝晶问题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锂硫电池正极体积膨胀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自修复材料 | 第16-20页 |
1.3.1 自修复材料发展 | 第16-17页 |
1.3.2 自修复材料在电化学器件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所需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2.1 实验所需物品及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所需药品与材料 | 第21-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自修复聚硅氧烷(PDMS-DFB)弹性体制备与极片制备 | 第22-23页 |
2.2.1 PDMS-DFB弹性体制备 | 第22-23页 |
2.2.2 改性铜箔极片的制备 | 第23页 |
2.2.3 磷酸铁锂正极片的制备 | 第23页 |
2.2.4 锂硫电池正极片的制备 | 第23页 |
2.3 电池的组装 | 第23-24页 |
2.3.1 改性负极锂电池的组装 | 第23-24页 |
2.3.2 磷酸铁锂电池的组装 | 第24页 |
2.3.3 锂硫电池的组装 | 第24页 |
2.4 分析测试手段 | 第24-27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24页 |
2.4.2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4-25页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25页 |
2.4.4 应力-应变分析 | 第25页 |
2.4.5 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27页 |
第3章 自修复聚硅氧烷涂层对锂硫电池锂负极锂枝晶的抑制 | 第27-46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PDMS-DFB弹性体性能的表征 | 第27-31页 |
3.2.1 PDMS-DFB弹性体修复过程 | 第27-28页 |
3.2.2 交联剂含量对PDMS-DFB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3 影响PDMS-DFB弹性体修复性能的因素 | 第29-31页 |
3.3 改性锂负极抑制锂枝晶原理 | 第31-33页 |
3.4 改性锂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33-38页 |
3.4.1 不同沉积电流时改性锂负极的循环性能 | 第33-35页 |
3.4.2 不同沉积量时改性锂负极的循环性能 | 第35-36页 |
3.4.3 改性锂负极与普通锂负极电化学充放电曲线 | 第36页 |
3.4.4 改性锂负极与普通锂负极滞后电压与交流阻抗谱 | 第36-38页 |
3.5 复合SEI膜形貌分析 | 第38-41页 |
3.6 影响改性锂负极性能的因素 | 第41-43页 |
3.6.1 修复性对改性锂负极循环性能影响 | 第41-43页 |
3.6.2 不同涂层厚度时改性锂负极的循环性能 | 第43页 |
3.7 改性锂负极在Li/LiFePO_4电池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自修复聚硅氧烷对锂硫电池正极膨胀的抑制 | 第46-67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PDMS-DFB粘结剂的稳定性 | 第46-47页 |
4.3 粘结剂修复性对锂硫电池性能影响 | 第47-54页 |
4.4 粘结剂的交联剂含量对锂硫电池性能影响 | 第54-58页 |
4.5 导电剂与PDMS-DFB质量比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4.6 PDMS-DFB占比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60-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