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设置开孔十字型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3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防屈曲支撑构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8页
        1.2.1 普通支撑与防屈曲支撑的工作原理第10-12页
        1.2.2 混凝土型防屈曲支撑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全钢型防屈曲支撑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 防屈曲支撑框架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防屈曲支撑的工程应用第19-21页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21-22页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2-23页
        1.6.1 研究目的第22页
        1.6.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 开孔十字型防屈曲支撑理论分析第23-34页
    2.1 防屈曲支撑的工作原理第23页
    2.2 防屈曲支撑的强度指标第23-24页
        2.2.1 防屈曲支撑核心段强度指标第23-24页
        2.2.2 防屈曲支撑连接段强度指标第24页
    2.3 防屈曲支撑的整体稳定分析第24-28页
        2.3.1 防屈曲支撑整体稳定分析第25-26页
        2.3.2 内核单元的稳定性分析第26-27页
        2.3.3 连接段的稳定性分析第27-28页
    2.4 防屈曲支撑影响因素分析第28-33页
        2.4.1 防屈曲支撑等效刚度第28-29页
        2.4.2 防屈曲支撑间隙取值的影响第29-31页
        2.4.3 芯材初始缺陷的影响第31-32页
        2.4.4 约束刚度的影响第32-33页
        2.4.5 宽厚比与间厚比的影响第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开孔十字型防屈曲支撑的有限元分析第34-52页
    3.1 防屈曲支撑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第34-36页
        3.1.1 非线性理论第34-35页
        3.1.2 屈曲分析第35-36页
    3.2 防屈曲支撑的耗能性能指标第36-37页
    3.3 开孔十字型防屈曲支撑有限元建模第37-42页
        3.3.1 几何模型建立第37-40页
        3.3.2 部件类型第40页
        3.3.3 材料属性定义第40-41页
        3.3.4 相互作用(接触)定义第41页
        3.3.5 单元类型定义第41页
        3.3.6 网格划分第41-42页
        3.3.7 加载制度第42页
    3.4 内芯的屈曲分析与初始缺陷引入第42-44页
    3.5 各组支撑的单向加载模拟第44-46页
    3.6 各组支撑的滞回性能模拟第46-50页
    3.7 本章小结第50-52页
4 开孔十字型防屈曲支撑框架静力分析第52-63页
    4.1 结构低周反复加载静力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第52页
        4.1.1 低周反复加载静力试验第52页
        4.1.2 有限元模拟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第52页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2-57页
        4.2.1 模型尺寸与构造第52-54页
        4.2.2 模型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第54页
        4.2.3 相互作用(接触)与边界条件第54页
        4.2.4 加载方式第54-56页
        4.2.5 屈曲分析与初始缺陷引入第56-57页
    4.3 单向加载第57-59页
        4.3.1 极限承载力与荷载-位移曲线第57-58页
        4.3.2 端部受力分析第58-59页
    4.4 低周反复加载第59-62页
        4.4.1 滞回曲线第59-61页
        4.4.2 耗能性能指标和骨架曲线第61-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5 开孔十字型防屈曲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分析第63-86页
    5.1 防屈曲支撑框架的概念设计第63-64页
        5.1.1 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协同工作原理第63页
        5.1.2 防屈曲支撑的布置方式第63-64页
    5.2 结构分析模型第64-68页
        5.2.1 工程概况第64-65页
        5.2.2 分析方法及软件选择第65-66页
        5.2.3 防屈曲支撑在MIDAS/GEN中的模拟第66-67页
        5.2.4 地震波的选取第67-68页
    5.3 反应谱分析第68-72页
        5.3.1 周期第68-69页
        5.3.2 层间位移角与水平位移第69-71页
        5.3.3 楼层剪力第71-72页
    5.4 时程分析第72-85页
        5.4.1 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第72-78页
        5.4.2 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第78-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结论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中的气对非饱和黄土渗流特性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地铁盾构施工阶段成本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