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率差异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施氮对超级杂交稻高产特性的影响第10-12页
            1.2.1.1 根系特性第10-11页
            1.2.1.2 茎秆特性第11页
            1.2.1.3 库容特性第11页
            1.2.1.4 叶部光合特性第11-12页
            1.2.1.5 灌浆特性第12页
        1.2.2 超级杂交稻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第12-13页
            1.2.2.1 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量大、时间长第12页
            1.2.2.2 超级杂交稻氮素利用率高第12-13页
第2章 试验设计第13-1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3页
        2.1.1 试验材料及地点第13页
        2.1.2 实验设计第13页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3-14页
    2.3 数据处理第14页
    2.4 相关指标计算方法第14-15页
第3章 不同施氮水平下超级杂交稻产量差异第15-20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15-18页
        3.1.1 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产量差异第15页
        3.1.2 不同施氮水平下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第15-18页
    3.2 小结与讨论第18-20页
第4章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0-35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20-30页
        4.1.1 叶龄及分蘖第20页
        4.1.2 叶面积第20-23页
            4.1.2.1 叶面积动态第20-22页
            4.1.2.2 齐穗期上三叶及高效叶面积比率第22-23页
        4.1.3 齐穗期SPAD值第23-26页
        4.1.4 齐穗期群体透光率第26-27页
        4.1.5 成穗率第27-28页
        4.1.6 群体干物质积累第28-29页
        4.1.7 植株碳氮比第29-30页
    4.2 小结与讨论第30-35页
第5章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5-47页
    5.1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5.1.1 植株氮素积累量第35-36页
        5.1.2 氮素吸收利用率第36页
        5.1.3 氮素生理利用率第36页
        5.1.4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第36-37页
        5.1.5 氮素农学利用率第37页
        5.1.6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第37-38页
        5.1.7 氮素运转效率第38页
        5.1.8 氮素偏生产力第38-39页
        5.1.9 氮收获指数第39页
    5.2 小结与讨论第39-47页
第6章 总结第47-50页
    6.1 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品种产量差异第47页
    6.2 不同施氮水平与群体生长指标的关系第47-48页
    6.3 不同施氮水平下各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南特有种华石斛繁殖策略研究
下一篇:冬季种养结合对南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