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理论与实际: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立论基础 | 第13-27页 |
第一节 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基本涵义 | 第13-15页 |
一、何谓“专门化” | 第13-14页 |
二、何谓“道德教育专门化” | 第14-15页 |
三、何谓“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 | 第1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思想 | 第15-20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 | 第15-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道德的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现实依据 | 第20-27页 |
一、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必要性的调查 | 第20-22页 |
二、作为反映道德教育效果的农村道德现状 | 第22-27页 |
第二章 必要与可能:对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前提追问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必要性 | 第27-31页 |
一、农村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 | 第27-28页 |
二、农民参与道德教育程度不够 | 第28-29页 |
三、农村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 | 第29-30页 |
四、农村正规道德教育的缺失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可行性 | 第31-35页 |
一、党和政府的支持是专门化的“推动力” | 第31-32页 |
二、农村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专门化的“内驱力” | 第32-33页 |
三、社会条件的初步具备是专门化的“支撑力”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目标、内容与方式: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体系设计 | 第35-43页 |
第一节农村道德教育目标的专门化 | 第35-36页 |
一、农村道德教育目标的边界划定 | 第35页 |
二、农村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农村道德教育内容的专门化 | 第36-41页 |
一、体现“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伦理 | 第37页 |
二、体现“生活宽裕”的农民生活伦理 | 第37-38页 |
三、体现“村容整洁”的农村生态伦理 | 第38-39页 |
四、体现“乡风文明”的农村风俗伦理 | 第39-40页 |
五、体现“管理民主”的农村制度伦理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农村道德教育方式的专门化 | 第41-43页 |
一、农村道德教育传统方式及其局限性 | 第41页 |
二、基于主体间性的互动化教育方式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