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自然遗产犯罪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1.2.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 自然遗产犯罪的概述 | 第13-17页 |
2.1 自然遗产犯罪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1 自然遗产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自然遗产犯罪的概念 | 第13-14页 |
2.2 自然遗产犯罪的特点 | 第14-16页 |
2.2.1 自然遗产犯罪的类型具有多样性 | 第14-16页 |
2.2.2 自然遗产犯罪的后果具有国际性 | 第1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3 我国自然遗产犯罪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7-28页 |
3.1 我国自然遗产犯罪现状分析 | 第17-21页 |
3.1.1 我国自然遗产职务犯罪现状 | 第17-18页 |
3.1.2 我国自然遗产单位犯罪现状 | 第18-19页 |
3.1.3 我国自然遗产个人犯罪现状 | 第19-21页 |
3.2 我国自然遗产犯罪立法现状 | 第21-22页 |
3.3 我国自然遗产犯罪的立法理念缺失 | 第22-23页 |
3.4 我国自然遗产犯罪的立法模式混乱 | 第23-24页 |
3.5 我国自然遗产犯罪罪名体系不完整 | 第24页 |
3.6 我国自然遗产犯罪刑罚适用不足 | 第24-26页 |
3.6.1 犯罪起刑点过高 | 第24-25页 |
3.6.2 量刑不合理 | 第25-26页 |
3.6.3 刑罚种类单一 | 第2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4 国外自然遗产犯罪立法借鉴 | 第28-35页 |
4.1 国外自然遗产犯罪的立法现状 | 第28-30页 |
4.1.1 俄罗斯 | 第28页 |
4.1.2 德国 | 第28-29页 |
4.1.3 日本 | 第29页 |
4.1.4 其他国家 | 第29-30页 |
4.2 国外自然遗产犯罪的立法理念 | 第30-31页 |
4.2.1 德国 | 第30页 |
4.2.2 日本 | 第30-31页 |
4.2.3 英美法系国家 | 第31页 |
4.3 国外自然遗产犯罪的立法模式 | 第31-32页 |
4.3.1 俄罗斯及德国 | 第31-32页 |
4.3.2 日本 | 第32页 |
4.3.3 英美法系国家 | 第32页 |
4.4 国外自然遗产犯罪的罪名体系及刑罚适用 | 第32-34页 |
4.4.1 国外自然遗产犯罪的罪名体系 | 第32-33页 |
4.4.2 国外自然遗产犯罪的刑罚适用 | 第33-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我国自然遗产犯罪问题的完善 | 第35-45页 |
5.1 完善我国自然遗产犯罪的立法理念及立法模式 | 第35-36页 |
5.1.1 构建双重法益的立法理念 | 第35页 |
5.1.2 设立专章环境犯罪的立法模式 | 第35-36页 |
5.2 完善我国自然遗产犯罪的罪名体系 | 第36-43页 |
5.2.1 增设违反自然遗产特别保护制度罪 | 第36-39页 |
5.2.2 增设破坏自然遗产生态资源罪 | 第39-4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