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1章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1-15页 |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界定 | 第11页 |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新贸易理论 | 第11-12页 |
·公平贸易论 | 第12页 |
·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 | 第12页 |
·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 | 第12-13页 |
·绿色保护主义 | 第13-15页 |
第2章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特征和发展趋势 | 第15-27页 |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 第15-20页 |
·以公平交易为名,滥用"两反一保"措施 | 第15-16页 |
·以环境保护为名,构筑绿色贸易壁垒 | 第16-18页 |
·以规范标准为名,实施技术贸易壁垒 | 第18-19页 |
·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构建知识产权壁垒 | 第19页 |
·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名,实行蓝色贸易壁垒 | 第19-20页 |
·新贸易保护主义特征分析 | 第20-23页 |
·保护商品的范围更广 | 第20页 |
·关注的焦点发生转变 | 第20-21页 |
·贸易保护主体发生变化 | 第21页 |
·贸易保护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 第21-22页 |
·贸易保护更具有有效性和报复性 | 第22页 |
·贸易保护更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和连锁性 | 第22-23页 |
·新贸易保护的发展趋势 | 第23-27页 |
·以维护劳动者利益为名的社会壁垒日益突出 | 第23页 |
·以低碳经济为名的绿色贸易壁垒逐渐盛行 | 第23-24页 |
·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悄然兴起 | 第24页 |
·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名的隐蔽性贸易壁垒大量增加 | 第24-27页 |
第3章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27-42页 |
·我国出口贸易遭遇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的现状 | 第27-32页 |
·我国出口贸易遭受的反倾销调查 | 第27-28页 |
·我国出口贸易遭受的绿色贸易壁垒 | 第28-30页 |
·我国出口贸易遭受的技术贸易壁垒 | 第30-31页 |
·我国出口贸易遭受的知识产权壁垒 | 第31-32页 |
·我国出口贸易遭遇的蓝色贸易壁垒 | 第32页 |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2-36页 |
·正面影响 | 第32-33页 |
·负面影响 | 第33-36页 |
·新贸易被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德蜂蜜贸易的影响为例 | 第36-42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37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7-39页 |
·模型的分析 | 第39-41页 |
·模型的结论 | 第41-42页 |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经验及启示 | 第42-47页 |
·美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经验 | 第42-43页 |
·侵略性的单边主义战略 | 第42页 |
·实施"公开的贸易政策",制定惩罚措施 | 第42-43页 |
·通过政府谈判,兼用政治、外交手段扩大对别国的出口 | 第43页 |
·欧盟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经验 | 第43-44页 |
·注重贸易壁垒调查的国际合法性 | 第43页 |
·消除贸易壁垒的手段以双边和多边协议或磋商为主 | 第43-44页 |
·日本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经验 | 第44-45页 |
·扩大对外投资,规避和转移冲突 | 第44页 |
·充分利用WTO规则应对贸易保护 | 第44-45页 |
·实行出口多元化战略 | 第45页 |
·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 第45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7页 |
·美国应对新贸易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页 |
·欧盟应对新贸易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6页 |
·日本应对新贸易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7页 |
第5章 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就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 第47-54页 |
·我国政府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应采取的对策 | 第47-50页 |
·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 | 第47-48页 |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降低贸易顺差 | 第48页 |
·利用WTO规则,来保护已国利益 | 第48-49页 |
·完善贸易救济机制,建立预警机制 | 第49页 |
·推广质量认证、采用国际标准,跨越贸易壁垒 | 第49-50页 |
·我国行业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应采取的对策 | 第50-51页 |
·健全贸易监测和预警体系 | 第50页 |
·规范出口秩序 | 第50-51页 |
·建立良好的对外关系 | 第51页 |
·组织行业培训 | 第51页 |
·我国企业应对新贸易保护应采取的对策 | 第51-54页 |
·了解WTO规则,积极应诉 | 第51-52页 |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 | 第52页 |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 | 第52-53页 |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向新兴市场的出口 | 第53页 |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