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略语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第15-28页 |
2.1 应用场景与涉及技术 | 第15页 |
2.2 MPLS简介 | 第15-18页 |
2.2.1 MPLS定义 | 第15页 |
2.2.2 标签与MPLS报文结构 | 第15-16页 |
2.2.3 标签操作与MPLS基本转发过程 | 第16-17页 |
2.2.4 网络隧道、MPLS隧道与标签交换路径 | 第17页 |
2.2.5 MPLS隧道节点角色 | 第17-18页 |
2.3 RSVP协议 | 第18-23页 |
2.3.1 RSVP概述 | 第18页 |
2.3.2 RSVP消息格式 | 第18-21页 |
2.3.3 显式路由 | 第21-22页 |
2.3.4 CR-LSP的建立与维护 | 第22-23页 |
2.4 MPLS TE | 第23-26页 |
2.4.1 流量工程与MPLS TE | 第23-24页 |
2.4.2 MPLS TE的基本概念 | 第24页 |
2.4.3 预留风格与make-before-break机制 | 第24-26页 |
2.5 CSPF算法概念 | 第26-27页 |
2.5.1 CSPF算法 | 第26页 |
2.5.2 SPF算法与CSPF算法对比与联系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路由平台 | 第28-32页 |
3.1 需求分析 | 第28-29页 |
3.1.1 功能性需求 | 第28页 |
3.1.2 非功能性需求 | 第28-29页 |
3.2 路由平台 | 第29-31页 |
3.2.1 MPLS TE体系结构 | 第29页 |
3.2.2 路由平台软件结构 | 第29-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32-52页 |
4.1 系统设计 | 第32-35页 |
4.1.1 系统设计方案 | 第32页 |
4.1.2 隧道管理系统模块分解 | 第32-33页 |
4.1.3 TE守护进程模块分解 | 第33页 |
4.1.4 隧道管理总流程 | 第33-35页 |
4.2 系统实现 | 第35-48页 |
4.2.1 MD消息处理流程 | 第35-38页 |
4.2.2 TUNNEL消息处理流程 | 第38-40页 |
4.2.3 状态机模块与流程 | 第40-46页 |
4.2.4 TEP2MP Tunnel 数据 | 第46-48页 |
4.3 CSPF算法应用 | 第48-51页 |
4.3.1 CSPF算法过程 | 第48-49页 |
4.3.2 CSPF算法仲裁 | 第49页 |
4.3.3 CSPF算法存储结构 | 第49-50页 |
4.3.4 点到多点计算的扩展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52-62页 |
5.1 系统测试概述 | 第52-53页 |
5.1.1 测试方案 | 第52页 |
5.1.2 测试环境 | 第52-53页 |
5.2 组网测试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53-54页 |
5.3 RSVP-TE P2MP配置组网 | 第54-56页 |
5.3.1 RSVP与TE进程使能 | 第54页 |
5.3.2 配置VPN实例 | 第54页 |
5.3.3 接口配置 | 第54-55页 |
5.3.4 OSPF发布路由信息 | 第55页 |
5.3.5 配置BGP路由交换 | 第55-56页 |
5.3.6 组播绑定VPN实例 | 第56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5.4.1 协议报文展示与分析 | 第56-57页 |
5.4.2 隧道信息展示与分析 | 第57-59页 |
5.5 组网可靠性测试 | 第59-61页 |
5.5.1 未UP的目的地址定时创建测试 | 第59-60页 |
5.5.2 make-before-break机制测试 | 第60页 |
5.5.3 大规格测试 | 第60-61页 |
5.5.4 大规格接口震荡测试 | 第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