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采运与利用论文--木材学论文--木材材质改进论文

热处理马尾松木材霉变机制及纳米铜防霉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6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2页
        1.2.1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成分与性质的影响第19-26页
        1.2.2 霉菌的适宜生长环境第26-29页
        1.2.3 抗菌防霉药剂第29-31页
        1.2.4 抗菌防霉措施第31-32页
    1.3 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第32-33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3-34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4-35页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4页
        1.5.2 重点解决的总问题第34-35页
    1.6 技术路线第35-36页
第二章 处理方法对马尾松木材霉变环境的影响第36-5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7-42页
        2.1.1 试验材料第37-38页
        2.1.2 试验设备第38页
        2.1.3 试验方法第38-42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2-49页
        2.2.1 糖的测试结果与讨论第42-47页
        2.2.2 热处理对木材pH值的影响第47-49页
    2.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热处理方法对马尾松材吸湿特性的影响第50-6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1-54页
        3.1.1 试验材料第51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51-52页
        3.1.3 试验方法第52-5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4-65页
        3.2.1 热处理对马尾松木材比表面积的影响第54-56页
        3.2.2 热处理对马尾松木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第56-57页
        3.2.3 木材的动态水分吸附特性第57-60页
        3.2.4 木材的等温吸附第60-65页
    3.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热处理马尾松木材的防霉变处理方法预筛选第66-7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7-71页
        4.1.1 试验材料第67页
        4.1.2 试验设备第67-69页
        4.1.3 试验方法第69-71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1-73页
        4.2.1 抽提马尾松热处理材的霉变防治效力第71-72页
        4.2.2 预处理对马尾松热处理材的霉变效果第72-73页
    4.3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纳米铜原位制备与防霉变机制研究第75-83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6-78页
        5.1.1 试验材料第76页
        5.1.2 试验设备第76-77页
        5.1.3 试验方法第77-7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8-82页
        5.2.1 热处理马尾松木材的霉变防治效力第78-79页
        5.2.2 热处理含铜马尾松木材的防霉变机制第79-82页
    5.3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热处理含铜马尾松木材的防霉变研究第83-93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3-85页
        6.1.1 材料第83页
        6.1.2 试验方法第83-85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85-92页
        6.2.1 热处理马尾松木材的霉变防治效力第85-86页
        6.2.2 热处理含铜马尾松材的防霉变机制第86-92页
    6.3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七章 热处理马尾松锯材的防霉变研究第93-110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93-100页
        7.1.1 材料第93-94页
        7.1.2 试验设备第94-95页
        7.1.3 试验方法第95-100页
    7.2 结果与讨论第100-108页
        7.2.1 马尾松热处理材的霉变防治效力第100-101页
        7.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101-105页
        7.2.3 X射线衍射(XRD)第105-106页
        7.2.4 马尾松木材中的糖分第106-108页
        7.2.5 马尾松木材的pH值第108页
    7.3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3页
    8.1 总结论第110-111页
    8.2 创新点第111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8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NA干扰的美国白蛾基因功能研究及转录组分析
下一篇:基于系谱重建、空间和竞争效应的日本落叶松遗传测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