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提升机制动力矩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光纤光栅传感器应用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新型测量方法的提出 | 第15-25页 |
2.1 提升机的运行与制动 | 第15-20页 |
2.1.1 提升机的运行与制动过程 | 第15-17页 |
2.1.2 制动力矩检测要求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0页 |
2.2 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20-23页 |
2.2.1 盘式制动器的概述 | 第20页 |
2.2.2 盘式制动器的基本结构 | 第20-21页 |
2.2.3 盘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与受力分析 | 第21-23页 |
2.3 制动力矩测量方法的提出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盘式制动器支座的建模与有限元分析 | 第25-37页 |
3.1 制动器支座的三维建模 | 第25-27页 |
3.1.1 建模软件的选择 | 第25页 |
3.1.2 支座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3.2 制动器支座的有限元仿真 | 第27-32页 |
3.2.1 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Workbench | 第27-28页 |
3.2.2 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条件假设 | 第28页 |
3.2.3 支座三维模型的导入 | 第28-29页 |
3.2.4 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设定和载荷施加 | 第29-32页 |
3.3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4 支座最大应变处应变与制动力矩函数关系建立 | 第34-36页 |
3.4.1 单个制动器作用时支座最大应变与制动力矩的函数关系 | 第34-35页 |
3.4.2 一对制动器作用时支座最大应变与制动力矩的函数关系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基于光纤光栅的制动力矩测量 | 第37-52页 |
4.1 电阻应变片及其特点 | 第37-38页 |
4.2 布拉格光栅测量制动力矩的优势 | 第38-39页 |
4.3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原理 | 第39-44页 |
4.3.1 光纤基本结构 | 第39-40页 |
4.3.2 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传感特性 | 第40-42页 |
4.3.3 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补偿 | 第42-44页 |
4.4 钢结构表面光纤布拉格光栅结构类型与安装方式确定 | 第44-49页 |
4.4.1 实验方案 | 第44-46页 |
4.4.2 两种不同结构FBG应变性能对比实验 | 第46-48页 |
4.4.3 FBG安装方式对比实验 | 第48-49页 |
4.5 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力矩测量 | 第49-50页 |
4.5.1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选型 | 第49-50页 |
4.5.2 制动力矩测量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制动力矩测量的等效测试实验 | 第52-63页 |
5.1 实验原理 | 第52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52-59页 |
5.2.1 等强度梁的应变计算理论 | 第52-54页 |
5.2.2 等强度梁的有限元分析 | 第54-56页 |
5.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6-58页 |
5.2.4 等强度梁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 | 第58-59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