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饲料与营养论文

长期跨代饲喂转基因玉米对纯系白来航蛋鸡肠道健康的非预期效应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17-1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8-26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2 转基因作物概况第19页
        1.2.1 转基因与转基因作物第19页
        1.2.2 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第19页
    1.3 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第19-20页
        1.3.1 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原则第19-20页
        1.3.2 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第20页
    1.4 转基因作物中外源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和转移规律第20-22页
    1.5 转基因玉米材料及其目的基因成分特性第22页
    1.6 非预期效应第22-23页
    1.7 16SrRNA基因测序第23页
    1.8 蛋白质组学第23-24页
    1.9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1.9.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9.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转基因玉米对子代蛋鸡肠道发育的影响第26-46页
    2.1 试验动物与饲粮第26-37页
        2.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第26-27页
        2.1.2 试验饲粮第27-37页
    2.2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第37页
        2.2.1 生长性能第37页
        2.2.2 肠道长度第37页
        2.2.3 小肠组织形态第37页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7页
    2.4 结果第37-44页
        2.4.1 生长性能第37-39页
        2.4.2 子代蛋鸡肠道长度测定结果第39-40页
        2.4.3 子代蛋鸡肠道组织形态测定结果第40-44页
    2.5 讨论第44-45页
        2.5.1 玉米原料和饲粮营养成分含量分析第44页
        2.5.2 转基因玉米饲粮对子代蛋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第44页
        2.5.3 转基因玉米对子代蛋鸡肠道长度和组织形态的影响第44-45页
    2.6 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转基因玉米对子代蛋鸡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第46-65页
    3.1 试验动物与饲粮第47页
        3.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第47页
        3.1.2 试验饲粮第47页
    3.2 样品采集第47页
    3.3 试验方法第47-49页
        3.3.1 DNA提取与PCR扩增第47-48页
        3.3.2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第48页
        3.3.3 统计分析第48-49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9-62页
        3.4.1 稀释曲线第49-51页
        3.4.2 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第51-52页
        3.4.3 OTU分布Venn图第52-53页
        3.4.4 不同分类水平组成分析第53-60页
        3.4.5 盲肠微生物群落功能第60-62页
    3.5 讨论第62-64页
    3.6 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转基因玉米对子代蛋鸡肠道黏膜蛋白质组的影响第65-75页
    4.1 试验动物与饲粮第65-66页
        4.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第65页
        4.1.2 试验饲粮第65-66页
    4.2 样品采集第66页
    4.3 试验方法第66-69页
        4.3.1 蛋白质提取第67页
        4.3.2 肽段酶解和TMT标记第67页
        4.3.3 高pH反相(HighpHReversed-Phase,HPRP)肽段分级第67页
        4.3.4 LC-MS/MS数据采集第67-68页
        4.3.5 蛋白质鉴定与定量分析第68-69页
        4.3.6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9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9-73页
        4.4.1 盲肠黏膜蛋白质提取与定量效果第69-70页
        4.4.2 样品的可重复性和数据的可靠性第70-72页
        4.4.3 差异表达蛋白质鉴定结果第72-73页
    4.5 讨论第73-74页
        4.5.1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转基因玉米非预期效应研究中的可行性第73页
        4.5.2 TMT蛋白质组学数据的重复性和可靠性第73-74页
    4.6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75-76页
    5.1 结论第75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75页
    5.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6页
致谢第86-87页
作者简历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价禽流感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力评估
下一篇:不同旋光性蛋氨酸对北京鸭生物学效价及毒性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