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观赏园艺类病虫害论文

大连市五种园林观赏灌木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8页
1 文献综述第8-19页
    1.1 紫荆第8-9页
        1.1.1 紫荆的植物学性状第8页
        1.1.2 紫荆的应用价值第8-9页
    1.2 紫薇第9-11页
        1.2.1 紫薇的植物学性状第9-10页
        1.2.2 紫薇的应用价值第10-11页
    1.3 榆叶梅第11-13页
        1.3.1 榆叶梅的植物学性状第11-12页
        1.3.2 榆叶梅的应用价值第12-13页
    1.4 紫叶小檗第13-14页
        1.4.1 紫叶小檗的植物学性状第13页
        1.4.2 紫叶小檗的应用价值第13-14页
    1.5 小叶黄杨第14-16页
        1.5.1 小叶黄杨的植物学性状第14-15页
        1.5.2 小叶黄杨的应用价值第15-16页
    1.6 紫荆等叶斑病病原菌研究进展第16-18页
        1.6.1 链格孢属真菌第16-17页
        1.6.2 刺盘胞菌属真菌第17页
        1.6.3 盾壳霉属真菌第17-18页
    1.7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7.1 研究内容第18页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2 大连市园林景观灌木病害调查第19-23页
    2.1 病害调查方法第19页
    2.2 调查结果第19-23页
3 五种木本植物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第23-39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3.1.1 实验材料第23页
        3.1.2 实验方法第23-25页
            3.1.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第23页
            3.1.2.2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第23页
            3.1.2.3 病原菌的鉴定第23-25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5-37页
        3.2.1 叶斑病症状第25-27页
        3.2.2 菌株的单斑分离率第27-30页
        3.2.3 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检测第30页
        3.2.4 分离菌株的鉴定第30-37页
            3.2.4.1 形态学鉴定结果第30-34页
            3.2.4.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第34-37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37-39页
        3.3.1 结论第37页
        3.3.2 讨论第37-39页
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9-6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4.1.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4.1.2 实验方法第40-4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1-58页
        4.2.1 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的影响第41-42页
        4.2.2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菌丝体重量及产孢量的影响第42页
        4.2.3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菌丝体重量及产孢量的影响第42-43页
        4.2.4 营养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菌丝体重量及产孢量的影响第43-58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58-60页
        4.3.1 结论第58-59页
        4.3.2 讨论第59-60页
5 土壤中拮抗菌和化学药剂对五种叶斑病病原菌的抑菌试验第60-6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1-66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66-68页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附录A 紫荆等叶斑病病原菌的测序结果第76-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间作及不同覆盖对冬马铃薯和宿根蔗的效应研究
下一篇:不同镰孢菌侵染玉米茎部的效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