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3-25页 |
1.1 纤维素资源的组成及利用方式 | 第13-14页 |
1.1.1 纤维素资源概述 | 第13页 |
1.1.2 纤维素的结构及利用 | 第13-14页 |
1.1.3 纤维素酶的开发利用 | 第14页 |
1.2 玉米秸秆资源简介及利用现状 | 第14-17页 |
1.2.1 直接饲喂玉米秸秆的缺点 | 第14-15页 |
1.2.2 秸秆的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1.3 玉米秸秆微贮微生物 | 第17-19页 |
1.3.1 纤维素降解菌 | 第17-18页 |
1.3.2 乳酸菌 | 第18-19页 |
1.3.3 利用复合菌系处理玉米秸秆 | 第19页 |
1.4 微生物菌剂的原理与应用 | 第19-23页 |
1.4.1 微生物的喷雾干燥技术 | 第19-20页 |
1.4.2 微生物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 第20-21页 |
1.4.3 微生物的固定化技术 | 第21-22页 |
1.4.4 复合菌剂的构建 | 第22-23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玉米样品 | 第25页 |
2.1.2 菌种 | 第25页 |
2.1.3 引物 | 第25页 |
2.1.4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3页 |
2.2.1 秸秆中兼性厌氧菌的筛选及分离纯化 | 第26页 |
2.2.2 酶活测定 | 第26-27页 |
2.2.3 菌种鉴定及拮抗试验 | 第27页 |
2.2.4 纤维素降解菌的秸秆降解以及产糖试验 | 第27页 |
2.2.5 纤维素降解菌的冷冻干燥技术路线 | 第27页 |
2.2.6 菌体浓缩工艺的优化 | 第27-28页 |
2.2.7 冻干保护剂添加量的确定 | 第28页 |
2.2.8 活菌数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2.9 利用固定化技术包埋乳酸菌 | 第29页 |
2.2.10 空白固定化小球的制备 | 第29页 |
2.2.11 复合固定化方法 | 第29-30页 |
2.2.12 固定化小球参数的测定 | 第30页 |
2.2.13 复合菌剂处理玉米秸秆 | 第30-31页 |
2.2.14 发酵试验 | 第31页 |
2.2.15 指标的测定 | 第31页 |
2.2.16 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53页 |
3.1 高纤维素降解能力菌株的筛选 | 第33-37页 |
3.1.1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 第33-34页 |
3.1.2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34页 |
3.1.3 拮抗试验 | 第34-36页 |
3.1.4 纤维素降解菌的秸秆降解以及产糖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3.2 纤维素降解菌菌剂工艺的优化 | 第37-45页 |
3.2.1 菌体浓缩工艺优化结果 | 第38-41页 |
3.2.2 冷冻干燥保护剂对存活率影响结果 | 第41-45页 |
3.3 固定化技术包埋植物乳杆菌S1 | 第45-49页 |
3.3.1 包埋-交联法中载体的最佳组合配比 | 第45-46页 |
3.3.2 包埋法中载体的最佳组合配比 | 第46-47页 |
3.3.3 固定化小球的外观 | 第47-48页 |
3.3.4 复合固定化小球各物理参数比较 | 第48-49页 |
3.4 复合菌剂发酵玉米秸秆 | 第49-53页 |
3.4.1 固定化菌剂的稳定性试验 | 第49-50页 |
3.4.2 利用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进行发酵 | 第50-5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3-54页 |
4.1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 第53页 |
4.2 固定化植物乳杆菌S1 | 第53-54页 |
4.2.1 吸附法对固定化微生物的影响 | 第53页 |
4.2.2 包埋-交联法对固定化微生物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3 包埋法对固定化微生物的影响 | 第54页 |
4.3 复合菌剂发酵玉米秸秆 | 第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