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时空调控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调亏灌溉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1 调亏灌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第13页
        1.2.2 调亏灌溉对作物生态生理的影响第13-14页
        1.2.3 调亏灌溉对作物渗透调节的影响第14页
        1.2.4 调亏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4-15页
    1.3 控制性交替灌溉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1 控制性交替灌溉的提出与发展第15页
        1.3.2 控制性交替灌溉对作物生态生理的影响第15页
        1.3.3 控制性交替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5-16页
        1.3.4 控制性交替灌溉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16页
    1.4 垄作沟灌技术研究进展第16-17页
    1.5 灌溉对农田系统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7页
    1.6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7-20页
        1.6.1 研究目标第17页
        1.6.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6.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6.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9-20页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案第20-25页
    2.1 试验区概况第20页
    2.2 试验设计第20-22页
    2.3 观测项目与方法第22-25页
        2.3.1 土壤含水率和灌水量第22-23页
        2.3.2 光合特性第23页
        2.3.3 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第23页
        2.3.4 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第23页
        2.3.5 土壤温度第23页
        2.3.6 夏玉米株高和叶面积第23-24页
        2.3.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24页
        2.3.8 土壤碳排放第24页
        2.3.9 农田耗水量和产量WUE的计算第24页
        2.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4-25页
第三章 时空调控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第25-39页
    3.1 时空调控灌溉对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第25-31页
        3.1.1 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变化第25-26页
        3.1.2 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第26-28页
        3.1.3 冬小麦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特征第28-30页
        3.1.4 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第30-31页
    3.2 时空调控灌溉对夏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1-38页
        3.2.1 夏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变化第31-32页
        3.2.2 夏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第32-35页
        3.2.3 夏玉米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特征第35-36页
        3.2.4 夏玉米生长指标变化第36-38页
    3.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时空调控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9-45页
    4.0 垄作沟灌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度效应第39-40页
    4.1 垄作沟灌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第40-41页
    4.2 时空调控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WUE的影响第41-42页
    4.3 时空调控灌溉对夏玉米产量和WUE的影响第42-43页
    4.4 时空调控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WUE的影响第43页
    4.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五章 时空调控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45-49页
    5.1 时空调控灌溉对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45-46页
    5.2 时空调控灌溉对夏玉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46-48页
    5.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49-53页
    6.1 讨论第49-51页
        6.1.1 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第49页
        6.1.2 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对冬小麦、夏玉米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49-50页
        6.1.3 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第50页
        6.1.4 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对冬小麦、夏玉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50-51页
    6.2 主要结论第51-52页
    6.3 研究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附录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作者简历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化螟中肠氨肽酶-N(CsAPN1)的原核表达及其与Bt毒素的结合特性分析
下一篇:油菜品种大地199衍生群体的产量性状QTL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