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颗粒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碳化物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 第11-13页 |
1.2.2 氧化物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 第13页 |
1.2.3 其他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 第13-14页 |
1.3 表面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表面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表面复合材料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4.1 本课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3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TiC/Fe 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第20-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2 试样制备过程 | 第20-23页 |
2.2.1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2.2.3 浇注过程 | 第22页 |
2.2.4 热处理过程 | 第22-23页 |
2.2.5 金相试样制备 | 第23页 |
2.3 微观组织分析 | 第23-24页 |
2.3.1 显微组织观察 | 第23页 |
2.3.2 XRD 物相分析 | 第23-24页 |
2.4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 第24-27页 |
2.4.1 显微硬度测试 | 第24页 |
2.4.2 磨料磨损性能测试 | 第24-25页 |
2.4.3 磨损试验准备及步骤 | 第25-26页 |
2.4.4 磨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TiC/Fe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形成机理研究 | 第28-4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TiC/Fe 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生成温度的确定 | 第28-29页 |
3.3 不同反应时间下表面复合材料的宏观组织研究 | 第29-30页 |
3.4 不同反应时间下表面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研究 | 第30-35页 |
3.4.1 保温 6h 的表面复合材料研究 | 第30-32页 |
3.4.2 保温 8h 的表面复合材料研究 | 第32-33页 |
3.4.3 保温 10h 的表面复合材料研究 | 第33-35页 |
3.5 TiC/Fe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梯度层形成机理研究 | 第35-40页 |
3.5.1 复合梯度层的 XRD 结果分析 | 第35页 |
3.5.2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 SEM 及能谱分析 | 第35-37页 |
3.5.3 复合材料亚表层不同反应层的形成机理 | 第37-38页 |
3.5.4 表面复合材料亚表层反应过程模型及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3.6 TiC/Fe 表面复合材料亚表层的显微硬度性能 | 第40-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TiC/Fe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磨损性能及磨损机理研究 | 第43-56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1.1 粘着磨损 | 第43页 |
4.1.2 磨料磨损 | 第43页 |
4.1.3 冲蚀磨损 | 第43-44页 |
4.1.4 疲劳磨损 | 第44页 |
4.1.5 微动磨损 | 第44页 |
4.2 磨损实验研究内容 | 第44-52页 |
4.2.1 不同 TiC 体积分数对表面梯度复合耐磨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2 不同磨料对 TiC/Fe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3 不同载荷对表面梯度复合材料陶瓷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4 不同粒度磨料对复合材料梯度颗粒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 不同形式磨料磨损机理研究及模型建立 | 第52-54页 |
4.3.1 切削磨损 | 第52-53页 |
4.3.2 多次塑变 | 第53页 |
4.3.3 颗粒剥落及疲劳断裂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TiC 颗粒束增强铸铁基整体复合材料磨损性能初探 | 第56-63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TiC 颗粒束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第56-58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57页 |
5.2.3 检测方法 | 第57-58页 |
5.3 TiC 颗粒束增强整体复合材料组织分析 | 第58-60页 |
5.4 磨损性能研究 | 第60-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