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 第10-12页 |
1.3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的构造沉积格局和岩相分布 | 第14-34页 |
2.1 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典型剖面沉积特征 | 第14-22页 |
2.1.1 南京地区幕府山组剖面 | 第16-17页 |
2.1.2 皖南丁香树剖面 | 第17-18页 |
2.1.3 全椒黄栗树组剖面 | 第18-19页 |
2.1.4 浙江德清官山荷塘组剖面 | 第19-22页 |
2.1.5 浙江安吉罗村荷塘组剖面 | 第22页 |
2.2 荷塘组及相当地层黑色页岩岩石学特征 | 第22-24页 |
2.3 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 第24-29页 |
2.3.1 早古生代主要的同生断裂及其发育特征 | 第24-28页 |
2.3.2 古地理特征 | 第28-29页 |
2.4 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分布特征 | 第29-34页 |
2.4.1 下扬子区江苏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垂向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2.4.2 下扬子江苏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平面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下志留统黑色页岩的构造沉积格局和岩相分布 | 第34-60页 |
3.1 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典型剖面沉积特征 | 第34-41页 |
3.1.1 安徽巢湖旗山高家边组剖面修测及岩性描述 | 第35-38页 |
3.1.2 浙西皖南高家边组、霞乡组、河沥溪组野外踏勘 | 第38页 |
3.1.3 下扬子区江苏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地层对比 | 第38-41页 |
3.2 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沉积时代 | 第41-51页 |
3.2.1 凝灰岩样品简介 | 第41-42页 |
3.2.2 测试方法及结果 | 第42-46页 |
3.2.3 讨论及结论 | 第46-51页 |
3.3 下志留统黑色页岩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 第51-57页 |
3.3.1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主要同生断裂及其发育特征 | 第51-54页 |
3.3.2 古地理特征 | 第54-57页 |
3.4 下志留统黑色泥页岩分布特征 | 第57-60页 |
第四章 上二叠统黑色页岩的构造沉积格局和岩相分布 | 第60-80页 |
4.1 上二叠统黑色页岩典型剖面沉积特征 | 第60-74页 |
4.1.1 浙江长兴金村龙潭组实测剖面 | 第62-63页 |
4.1.2 皖南泾县昌桥龙潭组实测剖面 | 第63-65页 |
4.1.3 皖南巢湖市平顶山龙潭组实测剖面 | 第65-67页 |
4.1.4 研究区内龙潭组地层岩性对比 | 第67-74页 |
4.2 上二叠统黑色页岩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 第74-78页 |
4.3 上二叠统黑色页岩分布特征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江苏省及邻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 第80-98页 |
5.1 下寒武统烃源岩条件及页岩气前景 | 第80-85页 |
5.1.1 下寒武统荷塘组烃源岩条件 | 第80-84页 |
5.1.2 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气勘探前景 | 第84-85页 |
5.2 下志留统烃源岩条件及页岩气前景 | 第85-91页 |
5.2.1 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烃源岩条件 | 第86-91页 |
5.2.2 下志留统高家边组页岩气勘探前景 | 第91页 |
5.3 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条件及页岩气前景 | 第91-98页 |
5.3.1 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条件 | 第92-96页 |
5.3.2 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勘探前景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