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民事虚假诉讼概述 | 第13-24页 |
1.1 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 | 第13-16页 |
1.1.1 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1.2 民事虚假诉讼与近似概念之比较 | 第15-16页 |
1.2 民事虚假诉讼的特征分析 | 第16-17页 |
1.2.1 主体关系两面性 | 第16页 |
1.2.2 表象合法性 | 第16-17页 |
1.2.3 行为合谋性 | 第17页 |
1.2.4 诉讼过程缺乏对抗性 | 第17页 |
1.3 民事虚假诉讼的案件类型 | 第17-19页 |
1.3.1 民间借贷案件 | 第17-18页 |
1.3.2 婚姻案件 | 第18页 |
1.3.3 与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有关的财产案件 | 第18-19页 |
1.3.4 驰名商标认定案件 | 第19页 |
1.4 民事虚假诉讼的成因分析 | 第19-24页 |
1.4.1 道德诚信缺失 | 第19-20页 |
1.4.2 民事虚假诉讼低成本高收益 | 第20-21页 |
1.4.3 法律制度层面 | 第21-22页 |
1.4.4 司法运行层面 | 第22-24页 |
第2章 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困境 | 第24-31页 |
2.1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局限 | 第24-25页 |
2.1.1 构成要件未体现“规制和防范民事虚假诉讼” | 第24-25页 |
2.1.2 未对第三人赔偿作出具体规定 | 第25页 |
2.2 诉讼调解制度的缺陷造成规制难 | 第25-26页 |
2.3 民事侵权赔偿制度的欠缺 | 第26-27页 |
2.4 新增民事虚假诉讼罪存在不足 | 第27-29页 |
2.4.1 未将民事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区分开来 | 第27-28页 |
2.4.2 混淆了民事虚假诉讼的常态与例外情形 | 第28页 |
2.4.3 对“其他犯罪”规定不明确 | 第28-29页 |
2.5 民事检察监督遭遇困境 | 第29-31页 |
2.5.1 民事虚假诉讼案件线索渠道不畅通 | 第29页 |
2.5.2 缺乏有力的查处手段 | 第29-30页 |
2.5.3 民事监督难以发挥威慑力 | 第30-31页 |
第3章 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建议 | 第31-43页 |
3.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31-37页 |
3.1.1 完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 | 第31-32页 |
3.1.2 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 第32-33页 |
3.1.3 完善民事虚假诉讼惩罚机制 | 第33-35页 |
3.1.4 完善民事虚假诉讼受害人的民事救济途径 | 第35-37页 |
3.2 规范民事虚假诉讼的司法应对 | 第37-39页 |
3.2.1 审前程序中排查民事虚假诉讼案件 | 第37-38页 |
3.2.2 强化庭审中的识别审查 | 第38页 |
3.2.3 加强对民事虚假诉讼的审判监督 | 第38页 |
3.2.4 加强司法机关协同联动机制 | 第38-39页 |
3.3 检察机关规制民事虚假诉讼之思考 | 第39-41页 |
3.3.1 完善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 | 第39-40页 |
3.3.2 强化对民事调解的监督 | 第40页 |
3.3.3 强化检察机关诉讼中监督权 | 第40-41页 |
3.3.4 将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与公益诉讼相结合 | 第41页 |
3.4 防范民事虚假诉讼社会保障机制之构建 | 第41-43页 |
3.4.1 建立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披露机制 | 第41-42页 |
3.4.2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 第42页 |
3.4.3 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