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与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研究特色及重难点第12页
    1.5 谣言研究文献综述第12-16页
        1.5.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6页
    1.6.本章小结第16-18页
第2章 网络谣言解读第18-33页
    2.1 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内涵或解析第18-22页
        2.1.1 经典谣言传播公式及定义第18-20页
        2.1.2 从谣言到网络谣言第20页
        2.1.3 谣言形成的心理机制第20-22页
    2.2 网络谣言产生的背景第22-23页
    2.3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第23-27页
        2.3.1 网络谣言与突发性事件及群体性事件存在逻辑联系第23-24页
        2.3.2 社交媒介成为传谣的“情绪化媒介”第24-25页
        2.3.3 正负舆论信息不对等第25-26页
        2.3.4 媒介素养的欠缺第26-27页
    2.4 网络谣言传播汇总及分类第27-32页
        2.4.1 近年来案例汇总第27-29页
        2.4.2 网络谣言传播种类第29-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从“5W”到“4A”:新媒体时期的谣言传播第33-47页
    3.1 谣言传播由“线性”向“网状”转变第33-37页
        3.1.1 线性传播理论受到新媒体的挑战第33-35页
        3.1.2 谣言在微博平台“网状”传播第35-36页
        3.1.3 谣言在微信平台“网状”传播第36-37页
    3.2 新媒体时期谣言传播机制分析——以“马航”为例第37-41页
        3.2.1“马航”事件回放第37-38页
        3.2.2“4A背景下”谣言传播四的个时期第38-41页
    3.3 问卷调查:“4A”时期的“五要素”新特征第41-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网络谣言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研究第47-59页
    4.1 网络谣言与舆论环境认知第47-52页
        4.1.1 网络谣言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第48-49页
        4.1.2“意见领袖”能影响谣言的传播效果第49-51页
        4.1.3 从众心理会产生“谣言流瀑”第51-52页
    4.2 网络谣言的“议程设置”功能辨析第52-55页
        4.2.1 谣言“倒逼”真相第52-54页
        4.2.2 网络谣言是一种“权利的补偿”第54页
        4.2.3 网络谣言是一种衡量信任度的“社会资本”第54-55页
    4.3 网络谣言的主要社会危害第55-57页
        4.3.1 突发性网络谣言的危害第55-56页
        4.3.2 商业谣言的危害第56页
        4.3.3.社会民生谣言的危害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国外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和启示第59-74页
    5.1 国外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第59-62页
        5.1.1 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对立法的重视第59-61页
        5.1.2 日韩对立法的完善第61-62页
    5.2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62-71页
        5.2.1 加强法制建设第62-65页
        5.2.2 加强多渠道辟谣和谣言预警建设第65-66页
        5.2.3 增强网络的自我净化和自我约束能力第66-67页
        5.2.4 技术层面的控制第67-68页
        5.2.5 我国网络服务行业的自制第68-70页
        5.2.6 加强网民思想教育第70-71页
    5.3 湖北省应对网络谣言的应对措施分析——以武汉雾霾为例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总结与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79-80页
附件 1:问卷调查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中的微信和人人网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我国网络文库运营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