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10-24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目的 | 第10-17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0-16页 |
(一)信访制度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 第12-14页 |
(二)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16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信访的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一、信访的定义 | 第17页 |
二、信访制度 | 第17-18页 |
三、正常访与非正常访 | 第18-19页 |
四、信访法治化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2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基本框架 | 第22-24页 |
第一章 Z省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历史脉络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信访制度(1951—1976年)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信访制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阶段(1977-1994年) | 第26-29页 |
第三节 信访制度的法治化及不断完善阶段(1995年-至今) | 第29-33页 |
第二章 Z省信访工作法治化探索与经验 | 第33-41页 |
第一节 Z省信访系统组织体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Z省现阶段信访法治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 第34-37页 |
一、提升群众依法信访意识 | 第35页 |
二、畅通信访渠道 | 第35-36页 |
三、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 | 第36页 |
四、依法规范办理程序 | 第36-37页 |
五、依法实施退出机制 | 第37页 |
第三节 Z省信访工作机制创新 | 第37-41页 |
一、“双向规范”推进依法治访 | 第37-38页 |
二、推行法律顾问制度 | 第38-39页 |
三、领导干部“三层接访”制度 | 第39-40页 |
四、“事要解决”方式多元化 | 第40-41页 |
第三章 Z省信访工作法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1-51页 |
第一节 有悖信访法治化的“五化”现象 | 第41-45页 |
一、职能定位模糊化 | 第41-42页 |
二、解决问题“批条”化 | 第42-43页 |
三、诉求表达的不理性化 | 第43页 |
四、工作推进“怪圈”化 | 第43-44页 |
五、干部队伍的非专业化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45-51页 |
一、法律方面的原因 | 第45-47页 |
(一)立法体系不健全 | 第45-46页 |
(二)《信访条例》部分规定有缺陷 | 第46-47页 |
(三)寻求法定救济渠道困难 | 第47页 |
二、实践操作方面的原因 | 第47-51页 |
(一)利益诉求复杂多样 | 第47-48页 |
(二)考核通报制度不科学 | 第48-49页 |
(三)信访人动机趋利化 | 第49页 |
(四)舆论导向片面化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深化信访工作法治化的途径 | 第51-59页 |
一、提升信访制度法律地位 | 第51-52页 |
二、厘清信访职能定位及与其他救济渠道的法律界限 | 第52-53页 |
(一)厘清信访部门与职能部门的责任定位 | 第52页 |
(二)厘清各层级信访部门的工作职责 | 第52页 |
(三)厘清与其他救济渠道的法律界限 | 第52-53页 |
三、完善复查复核运行机制 | 第53-54页 |
四、规范信访行为 | 第54-57页 |
(一)规范信访事项办理 | 第54-55页 |
(二)依法逐级上访 | 第55页 |
(三)明确诉求与行为的分离 | 第55-56页 |
(四)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 | 第56页 |
(五)加强舆论引导 | 第56-57页 |
五、健全多元化诉求解决机制 | 第57-58页 |
(一)培育社会组织建立信访代理制 | 第57页 |
(二)探索各类矛盾社会自我调处机制 | 第57页 |
(三)完善律师参与信访工作的制度 | 第57-58页 |
六、建立专业化的信访队伍 | 第58-59页 |
(一)加强信访干部业务水平 | 第58页 |
(二)加强信访干部专业化配备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