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1.2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应用 | 第18-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34页 |
3.1 材料 | 第21-22页 |
3.1.1 质粒、表达载体、菌株 | 第21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3.1.3 细胞与病毒 | 第21页 |
3.1.4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3.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2-34页 |
3.2.1 抗原的制备 | 第22-24页 |
3.2.2 动物免疫 | 第24-25页 |
3.2.3 PEDV全病毒作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5-27页 |
3.2.4 PEDV重组M蛋白作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7页 |
3.2.5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7-30页 |
3.2.6 单克隆抗体的扩大培养 | 第30页 |
3.2.7 单抗腹水的提纯 | 第30页 |
3.2.8 抗重组PEDV S蛋白单克隆抗体的部分性状鉴定 | 第30-32页 |
3.2.9 单抗介导双夹心间接ELISA检测PEDV方法的建立 | 第32-3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53页 |
4.1 抗原制备 | 第34-38页 |
4.1.1 PEDV重组S蛋白的成功制备 | 第34-35页 |
4.1.2 成功获得PEDV重组M蛋白 | 第35-38页 |
4.1.3 对PEDV全病毒的RT-PCR鉴定 | 第38页 |
4.1.4 制备抗原的蛋白总含量 | 第38页 |
4.2 检测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确定 | 第38-45页 |
4.2.1 PEDV全病毒抗原包被ELISA方法最佳工作条件 | 第38-39页 |
4.2.2 PEDV重组M蛋白包被ELISA方法最佳工作条件 | 第39-40页 |
4.2.3 间接ELISA方法最佳反应条件 | 第40-43页 |
4.2.4 间接ELISA的特异性可靠 | 第43页 |
4.2.5 批内重复性良好 | 第43-44页 |
4.2.6 批间重复性良好 | 第44页 |
4.2.7 PEDV全病毒作包被抗原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44-45页 |
4.2.8 PEDV重组M蛋白作包被抗原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45页 |
4.3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获得 | 第45-46页 |
4.3.1 免疫小鼠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45页 |
4.3.2 细胞融合和筛选 | 第45-46页 |
4.4 抗PEDV S蛋白单克隆抗体的部分性状 | 第46-51页 |
4.4.1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及腹水效价 | 第46-47页 |
4.4.2 杂交瘤细胞稳定性检测结果 | 第47页 |
4.4.3 腹水中蛋白含量 | 第47页 |
4.4.4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 第47-48页 |
4.4.5 单抗分子类型 | 第48页 |
4.4.6 间接ELISA反应 | 第48-49页 |
4.4.7 Western blot反应 | 第49页 |
4.4.8 单抗相对亲和力 | 第49-50页 |
4.4.9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 | 第50页 |
4.4.10单抗中和活性 | 第50-51页 |
4.5 单抗介导双夹心间接ELISA方法建立未获成功 | 第51-53页 |
4.5.1 双夹心间接ELISA方法中高免血清与单抗最佳稀释度 | 第51-52页 |
4.5.2 叠加ELISA试验 | 第52-53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53-62页 |
5.1 PEDV M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53页 |
5.2 免疫抗原及筛选抗原的制备 | 第53-54页 |
5.3 动物免疫 | 第54-55页 |
5.4 细胞融合 | 第55-56页 |
5.5 饲养层细胞的制备 | 第56页 |
5.6 免疫小鼠效价的测定及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56-57页 |
5.6.1 间接ELISA检测方法 | 第56页 |
5.6.2 检测和筛选中时机的把握 | 第56-57页 |
5.7 杂交瘤细胞的亚克、冻存与复苏培养 | 第57-58页 |
5.8 细胞污染问题 | 第58-59页 |
5.9 杂交瘤细胞及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 第59页 |
5.10 单抗的大量生产和应用 | 第59-62页 |
全文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ABSTRACT | 第71-73页 |
附:作者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