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现状考察及制度完善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环境公益诉讼的概述 | 第11-20页 |
1.1 公益诉讼 | 第12页 |
1.2 环境公共利益与环境公益诉讼 | 第12-14页 |
1.3 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14-15页 |
1.3.1 宪法 | 第14页 |
1.3.2 民法 | 第14页 |
1.3.3 环境法 | 第14页 |
1.3.4 诉讼法 | 第14-15页 |
1.4 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1.4.1 环境权理论 | 第15页 |
1.4.2 公共信托理论 | 第15-16页 |
1.4.3 私人检察总长理论 | 第16页 |
1.5 完善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可行性 | 第16-17页 |
1.6 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原则 | 第17-19页 |
1.6.1 风险需要提前预防原则 | 第17页 |
1.6.2 公平正义原则 | 第17-18页 |
1.6.3 公民个人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原则 | 第18页 |
1.6.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8-19页 |
1.7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2.1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2.2 实践现状 | 第21-24页 |
第3章 外国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状况 | 第24-30页 |
3.1 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24-25页 |
3.1.1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原告 | 第24页 |
3.1.2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被告 | 第24-25页 |
3.1.3 起诉的前置程序 | 第25页 |
3.1.4 法院判决的结果 | 第25页 |
3.2 印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25-27页 |
3.2.1 起诉主体资格 | 第25-26页 |
3.2.2 司法能动主义 | 第26页 |
3.2.3 书信管辖权 | 第26页 |
3.2.4 事实认定 | 第26页 |
3.2.5 临时命令 | 第26页 |
3.2.6 滥诉的防范 | 第26-27页 |
3.3 德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27页 |
3.3.1 德国团体诉讼的特点 | 第27页 |
3.3.2 德国团体诉讼的不足之处 | 第27页 |
3.4 日本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27-28页 |
3.5 英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28-29页 |
3.5.1 集团诉讼 | 第28页 |
3.5.2 检察官诉讼制度 | 第28-29页 |
3.6 外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成功经验 | 第29-30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议 | 第30-45页 |
4.1 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 | 第32-36页 |
4.1.1 检察院应该有原告资格 | 第32-33页 |
4.1.2 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关应该具有原告资格 | 第33-34页 |
4.1.3 环保社会团体应该具有原告资格 | 第34-35页 |
4.1.4 公民应该有原告资格 | 第35-36页 |
4.2 环境公益诉讼的主要规则 | 第36-45页 |
4.2.1 受理案件的范围与滥诉的防范 | 第36-38页 |
4.2.2 管辖法院 | 第38-39页 |
4.2.3 归责原则 | 第39-40页 |
4.2.4 举证责任与诉讼证明 | 第40-41页 |
4.2.5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程序 | 第41-42页 |
4.2.6 诉讼费用的负担 | 第42页 |
4.2.7 诉讼时效与诉讼请求 | 第42-44页 |
4.2.8 判决的执行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