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ABS树脂废水水质特征及处理技术现状 | 第12-16页 |
1.1.1 ABS树脂废水水质及特征污染物 | 第12-13页 |
1.1.2 ABS树脂废水处理工艺现状 | 第13-16页 |
1.2 废水生物脱氮工艺及应用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氮元素的转化 | 第16-17页 |
1.2.2 废水生物脱氮工艺应用现状 | 第17-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ABS树脂废水反硝化潜势及其有机物的反硝化降解特性 | 第24-41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 第24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2.3 ABS树脂废水反硝化潜势 | 第30-36页 |
2.3.1 活性污泥的驯化 | 第30-31页 |
2.3.2 试验所用活性污泥反硝化性能的验证 | 第31-32页 |
2.3.3 吹脱等作用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32-34页 |
2.3.4 ABS树脂废水反硝化潜势测定 | 第34-36页 |
2.4 ABS树脂废水中有机物反硝化降解特性 | 第36-38页 |
2.4.1 含氮有机物的去除 | 第36-37页 |
2.4.2 SCOD和PO43--P的去除 | 第37-38页 |
2.4.3 芳香族有机物的去除 | 第38页 |
2.5 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及硝化菌群研究 | 第38-39页 |
2.5.1 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分析 | 第38-39页 |
2.5.2 硝化菌群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 第39页 |
2.6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反应器运行方式对ABS树脂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 | 第41-68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3.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 第41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43页 |
3.3 微氧运行下一体式反应器的脱氮效果 | 第43-55页 |
3.3.1 工艺条件监测结果 | 第43-44页 |
3.3.2 HRT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HRT对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5-48页 |
3.3.4 HRT对污染物沿程变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5 HRT对废水中特征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6 不同HRT下反应器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及硝化菌群研究 | 第51-55页 |
3.4 A/O方式下一体式反应器废水脱氮效果 | 第55-66页 |
3.4.1 工艺条件监测结果 | 第55-56页 |
3.4.2 HRT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3.4.3 HRT对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56-59页 |
3.4.4 HRT对污染物沿程变化的影响 | 第59-61页 |
3.4.5 HRT对废水中特征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61-63页 |
3.4.6 不同HRT下反应器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及硝化菌群研究 | 第63-66页 |
3.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混合液回流比对ABS树脂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 | 第68-79页 |
4.1 前言 | 第6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8页 |
4.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 第68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68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68页 |
4.3 工艺条件监测结果 | 第68-69页 |
4.4 回流比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4.5 回流比对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70-72页 |
4.6 不同回流比的进、出水碱度变化情况 | 第72-73页 |
4.7 回流比对污染物沿程变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4.8 回流比对废水中特征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74-76页 |
4.8.1 GC-MS检测结果 | 第74-75页 |
4.8.2 三维荧光检测结果 | 第75-76页 |
4.9 不同回流比下反应器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及硝化菌群研究 | 第76-78页 |
4.9.1 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分析 | 第76页 |
4.9.2 硝化菌群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 第76-78页 |
4.10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好氧区溶解氧对ABS树脂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 | 第79-95页 |
5.1 前言 | 第7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9页 |
5.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 第79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79页 |
5.2.3 分析方法 | 第79页 |
5.3 工艺条件监测结果 | 第79-82页 |
5.4 DO浓度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2页 |
5.5 DO浓度对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82-85页 |
5.6 不同DO浓度的进、出水碱度变化情况 | 第85-86页 |
5.7 DO浓度对污染物沿程变化的影响 | 第86-88页 |
5.8 DO浓度对废水中特征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88-90页 |
5.8.1 GC-MS检测结果 | 第88-89页 |
5.8.2 三维荧光检测结果 | 第89-90页 |
5.9 不同DO浓度下反应器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及硝化菌群研究 | 第90-94页 |
5.9.1 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分析 | 第90-91页 |
5.9.2 硝化菌群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 第91-94页 |
5.10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好氧区与缺氧区容积比对ABS树脂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 | 第95-112页 |
6.1 前言 | 第95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6.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 第95页 |
6.2.2 试验方法 | 第95-96页 |
6.2.3 分析方法 | 第96页 |
6.3 工艺条件监测结果 | 第96-98页 |
6.4 容积比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98页 |
6.5 容积比对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98-101页 |
6.6 不同容积比的进、出水碱度变化情况 | 第101-102页 |
6.7 容积比对污染物沿程变化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6.8 容积比对废水中特征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6.8.1 GC-MS检测结果 | 第104-105页 |
6.8.2 三维荧光检测结果 | 第105-106页 |
6.9 不同容积比下反应器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及硝化菌群研究 | 第106-111页 |
6.9.1 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分析 | 第106-108页 |
6.9.2 硝化菌群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 第108-111页 |
6.10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2-114页 |
7.1 结论 | 第112-113页 |
7.2 建议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