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29页 |
2.1 食用油供应链管理概述 | 第17-19页 |
2.1.1 食用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食用油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 第18页 |
2.1.3 食用油供应链的模式 | 第18-19页 |
2.2 供应链信息流理论 | 第19-21页 |
2.2.1 供应链信息流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供应链信息流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3 供应链信息流的模式 | 第20-21页 |
2.3 食品安全概述 | 第21-25页 |
2.3.1 食品安全的定义 | 第21-22页 |
2.3.2 食用油安的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2.3.3 供应链各环节与食用油安全的关系 | 第24-25页 |
2.4 可变模糊集理论概述 | 第25-29页 |
2.4.1 可变模糊集发展 | 第25-26页 |
2.4.2 可变模糊集重要定义 | 第26-29页 |
第三章 食用油供应链信息流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 第29-50页 |
3.1 我国食用油信息流风险管理现状 | 第29-35页 |
3.1.1 食用油质量安全标准建设滞后 | 第30-31页 |
3.1.2 食用油供应链信息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落后 | 第31-33页 |
3.1.3 食用油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缺失 | 第33-34页 |
3.1.4 食用油市场诚信度较低 | 第34-35页 |
3.2 食用油供应链信息流风险因素分析 | 第35-44页 |
3.2.1 信息流可追溯性风险因素 | 第36-38页 |
3.2.2 信息流透明性风险因素 | 第38-40页 |
3.2.3 信息流检测性风险因素 | 第40-41页 |
3.2.4 信息流时效性风险因素 | 第41-42页 |
3.2.5 其他风险因素 | 第42-44页 |
3.3 基于DEMATEL方法的关键风险因素辨识 | 第44-49页 |
3.3.1 DEMATEL方法的模型分析步骤 | 第44-46页 |
3.3.2 食用油供应链信息流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食用油供应链信息流风险评价研究 | 第50-66页 |
4.1 风险评价原理及信息流模型 | 第50-52页 |
4.1.1 风险评价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4.1.2 供应链中信息流建模理论 | 第51-52页 |
4.2 主客观组合权重确定方法及步骤 | 第52-56页 |
4.2.1 基于可变模糊迭代的客观权重计算步骤 | 第53-55页 |
4.2.2 主观权重确定步骤 | 第55-56页 |
4.2.3 主客观权重融合 | 第56页 |
4.3 基于改进可变模糊集方法的食用油供应链信息流风险评价步骤 | 第56-59页 |
4.3.1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特征向量 | 第56-57页 |
4.3.2 构造测评指标标准区间矩阵 | 第57页 |
4.3.3 构造测评指标级别判断矩阵 | 第57页 |
4.3.4 确定测评指标的相对隶属度 | 第57-58页 |
4.3.5 根据组合权重,确定综合相对隶属度 | 第58-59页 |
4.3.6 确定食用油供应链信息流风险等级 | 第59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59-65页 |
4.4.1 实例背景简介 | 第59-60页 |
4.4.2 供应链信息流风险评价实例 | 第60-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1.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5.1.2 主要创新点 | 第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A | 第74-78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