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尺度的南昌市城镇紧凑度测度及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紧凑城市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20-22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22-2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4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2 南昌市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47页 |
2.1 南昌市概况 | 第25-27页 |
2.1.1 区位交通 | 第25-26页 |
2.1.2 行政区划 | 第26页 |
2.1.3 社会经济发展 | 第26-27页 |
2.2 研究尺度与数据处理 | 第27-29页 |
2.2.1 研究尺度 | 第27-28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2.3 南昌市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 第29-47页 |
2.3.1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度量指标 | 第29-31页 |
2.3.2 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变化 | 第31-35页 |
2.3.3 县城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变化 | 第35-42页 |
2.3.4 建制镇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变化 | 第42-47页 |
3 不同尺度的南昌市城镇紧凑度测度 | 第47-63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7-49页 |
3.1.1 构建原则 | 第47页 |
3.1.2 指标构成 | 第47-48页 |
3.1.3 指标体系建立 | 第48-49页 |
3.2 评价模型 | 第49-51页 |
3.2.1 目标值确定 | 第49-50页 |
3.2.2 无量纲化 | 第50页 |
3.2.3 权重确定 | 第50页 |
3.2.4 测度模型 | 第50页 |
3.2.5 城镇紧凑度等级划分 | 第50-51页 |
3.3 南昌市中心城区紧凑度评价 | 第51-53页 |
3.3.1 中心城区分项紧凑度评价 | 第51-52页 |
3.3.2 中心城区紧凑度评价 | 第52-53页 |
3.4 南昌市县城紧凑度评价 | 第53-56页 |
3.4.1 县城单项紧凑度评价 | 第53-54页 |
3.4.2 县城紧凑度评价 | 第54-56页 |
3.4.3 县城紧凑度差异变化 | 第56页 |
3.5 南昌市建制镇紧凑度评价 | 第56-63页 |
3.5.1 建制镇紧凑度评价 | 第56-59页 |
3.5.2 建制镇紧凑度差异变化 | 第59页 |
3.5.3 建制镇紧凑度空间格局演变 | 第59-63页 |
4 不同尺度的南昌市城镇紧凑度动力机制分析 | 第63-71页 |
4.1 中心城区紧凑度动力机制分析 | 第63-64页 |
4.2 县城紧凑度动力机制分析 | 第64-66页 |
4.3 建制镇紧凑度动力机制分析 | 第66-71页 |
4.3.1 交通线路对建制镇紧凑度的影响 | 第68页 |
4.3.2 水系对建制镇紧凑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3 区域中心对建制镇紧凑度的影响 | 第69-71页 |
5 紧凑城市理念下的南昌市城市建设策略 | 第71-73页 |
5.1 南昌市中心城区建设策略 | 第71页 |
5.2 南昌市县城建设策略 | 第71-72页 |
5.3 南昌市建制镇建设策略 | 第72-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在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