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创新性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21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5-16页 |
2.1.1 研究区位置 | 第15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15-16页 |
2.2 地质构造 | 第16-21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2.2 控热构造 | 第16-19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沉积演化史证据 | 第21-25页 |
第四章 水文地球化学证据 | 第25-38页 |
4.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25页 |
4.2 地温特征 | 第25-30页 |
4.3 水化学类型特征 | 第30-33页 |
4.4 元素比例系数特征 | 第33-38页 |
4.4.1 脱硫系数 | 第34页 |
4.4.2 rNa/rCl及rCl/r Ca系数 | 第34-35页 |
4.4.3 rCa/rMg系数 | 第35-36页 |
4.4.4 Cl/Br及r Br/rI系数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环境同位素证据 | 第38-71页 |
5.1 氢氧同位素 | 第38-42页 |
5.1.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38页 |
5.1.2 氢氧同位素的应用原理 | 第38-40页 |
5.1.3 氢氧同位素的分布及其指示意义 | 第40-42页 |
5.2 硼同位素证据 | 第42-45页 |
5.2.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42-43页 |
5.2.2 硼同位素的应用原理 | 第43页 |
5.2.3 硼同位素特征 | 第43-45页 |
5.3 氦同位素 | 第45-47页 |
5.3.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45页 |
5.3.2 氦同位素的应用原理 | 第45-46页 |
5.3.3 ~(3)He/~(4)He和4~(He)/~(20)Ne特征 | 第46-47页 |
5.4 硫同位素 | 第47-49页 |
5.4.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47页 |
5.4.2 硫同位素的应用原理 | 第47-48页 |
5.4.3 硫同位素特征 | 第48-49页 |
5.5 碳同位素 | 第49-51页 |
5.5.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49页 |
5.5.2 碳同位素的运用原理 | 第49页 |
5.5.3 碳-13与氧-18的关系特征 | 第49-50页 |
5.5.4 ~(14)C年龄 | 第50-51页 |
5.6 氯同位素 | 第51-71页 |
5.6.1 样品采集、制备与测试 | 第51-57页 |
5.6.2 氯同位素的应用原理 | 第57-58页 |
5.6.3 研究区深层地热水的~(36)Cl/Cl特征 | 第58-60页 |
5.6.4 ~(36)Cl测年模型 | 第60-64页 |
5.6.5 ~(36)Cl测年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4-7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