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9-29页 |
1.3.1 新兴产业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2 产业技术标准联盟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3.3 协同创新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8-2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9-3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2章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机理与机制框架 | 第32-55页 |
2.1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特征与结构 | 第32-35页 |
2.1.1 技术标准的界定 | 第32-33页 |
2.1.2 新兴产业及其技术标准联盟的内涵与特征 | 第33-34页 |
2.1.3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的功能与结构 | 第34-35页 |
2.2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要素与过程 | 第35-41页 |
2.2.1 联盟协同创新的内涵 | 第35-36页 |
2.2.2 联盟协同创新的关键要素 | 第36-40页 |
2.2.3 联盟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 | 第40-41页 |
2.3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机理 | 第41-45页 |
2.3.1 联盟协同创新的自组织特征 | 第42-43页 |
2.3.2 联盟协同创新的序参量识别 | 第43页 |
2.3.3 联盟协同创新的控制参量 | 第43-44页 |
2.3.4 联盟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演化 | 第44-45页 |
2.4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框架 | 第45-54页 |
2.4.1 协同创新机制设计原则 | 第46页 |
2.4.2 协同创新机制作用模型 | 第46-52页 |
2.4.3 协同创新机制框架构建 | 第52-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战略协同机制 | 第55-77页 |
3.1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战略协同的总体框架 | 第55-57页 |
3.1.1 战略协同的对象 | 第55-56页 |
3.1.2 战略协同机制构成 | 第56-57页 |
3.1.3 战略协同机制设计要点 | 第57页 |
3.2 战略性主体与资源识别机制 | 第57-63页 |
3.2.1 战略性主体识别指标体系 | 第57-59页 |
3.2.2 战略性资源要素识别指标体系 | 第59-60页 |
3.2.3 战略性主体与资源识别方法 | 第60-63页 |
3.3 协同度测算方法设计 | 第63-68页 |
3.3.1 协同度测算思想与方法 | 第63-64页 |
3.3.2 战略性主体子系统序参量 | 第64-66页 |
3.3.3 战略性资源子系统序参量 | 第66-67页 |
3.3.4 协同度测算步骤 | 第67-68页 |
3.4 战略协同保障机制 | 第68-75页 |
3.4.1 战略性主体协同保障机制 | 第68-71页 |
3.4.2 战略性资源协同保障机制 | 第71-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创新过程协同机制 | 第77-104页 |
4.1 协同创新过程管理机制框架设计 | 第77-80页 |
4.1.1 创新过程协同机制设计依据 | 第77-78页 |
4.1.2 协同创新过程管理机制构成 | 第78-80页 |
4.2 协同创新任务分解与资源整合 | 第80-84页 |
4.2.1 协同创新任务模块化分解 | 第80-81页 |
4.2.2 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机制 | 第81-84页 |
4.3 协同创新过程管理方法 | 第84-96页 |
4.3.1 模块化管理方法 | 第85-88页 |
4.3.2 平台辐射式管理方法 | 第88-94页 |
4.3.3 链式管理方法 | 第94-96页 |
4.3.4 三种协同创新过程管理方法比较 | 第96页 |
4.4 协同创新实施与过程控制机制 | 第96-102页 |
4.4.1 协同创新实施机制 | 第96-100页 |
4.4.2 协同创新过程控制机制 | 第100-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5章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专利协同机制 | 第104-126页 |
5.1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专利协同机制要点 | 第104-109页 |
5.1.1 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专利协同内涵 | 第104-105页 |
5.1.2 专利协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5-108页 |
5.1.3 专利协同机制要点 | 第108-109页 |
5.2 专利价值评估体系与筛选规则 | 第109-114页 |
5.2.1 专利价值评估体系 | 第109-111页 |
5.2.2 专利筛选规则 | 第111-114页 |
5.3 专利许可方案 | 第114-119页 |
5.3.1 专利许可流程 | 第114-115页 |
5.3.2 专利许可原则 | 第115-116页 |
5.3.3 专利许可模式与策略 | 第116-119页 |
5.4 专利许可收益分配机制 | 第119-125页 |
5.4.1 专利许可收益分配原则 | 第119-120页 |
5.4.2 专利许可收益分配流程 | 第120-121页 |
5.4.3 专利许可收益分配方案构成 | 第121-122页 |
5.4.4 基于伙伴意见集成的分配系数确定方法 | 第122-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6章 TD 产业联盟实证研究 | 第126-153页 |
6.1 TD 产业联盟发展历程 | 第126-127页 |
6.2 TD 产业联盟战略协同机制 | 第127-136页 |
6.2.1 战略主体与资源识别 | 第127-131页 |
6.2.2 战略协同度确定 | 第131-134页 |
6.2.3 战略协同机制优化策略 | 第134-136页 |
6.3 TD 产业联盟创新过程协同机制 | 第136-144页 |
6.3.1 创新过程协同机制现状分析 | 第136-139页 |
6.3.2 创新过程协同机制问题分析 | 第139-141页 |
6.3.3 创新过程协同机制优化策略 | 第141-144页 |
6.4 TD 产业联盟专利协同机制 | 第144-152页 |
6.4.1 专利协同现状 | 第144-149页 |
6.4.2 专利协同机制优化策略 | 第149-15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结论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7页 |
附录 | 第167-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70-171页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