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4-27页 |
1.1 IBS国内外研究 | 第14-21页 |
1.1.1 IBS国内外流行病学分析 | 第14-15页 |
1.1.2 IBS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分析 | 第15-18页 |
1.1.3 IBS治疗方法分析 | 第18-21页 |
1.2 IBS动物实验模型 | 第21-22页 |
1.2.1 物理、化学因素刺激造模 | 第21页 |
1.2.2 食物及药物过敏导致的IBS动物模型 | 第21-22页 |
1.2.3 脑-肠轴的变化导致的IBS动物模型 | 第22页 |
1.2.4 中医证候的IBS动物模型 | 第22页 |
1.3 “脑-肠轴异常”与中医“疏肝健脾”的关联 | 第22-25页 |
1.3.1 肠道因素 | 第23页 |
1.3.2 肠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控 | 第23-24页 |
1.3.3 中枢神经系统(CNS)对胃肠道的调控 | 第24-25页 |
1.4 “肠激安方”与“疏肝健脾” | 第25-27页 |
第二章 IBS-D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第27-36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2.1.2 药物与试剂 | 第27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第28页 |
2.2.2 模型疾病特征的评价 | 第28-29页 |
2.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9页 |
2.3 结果 | 第29-34页 |
2.3.1 一般状态观察 | 第29-30页 |
2.3.2 腹泻评价 | 第30-31页 |
2.3.3 内脏敏感性评价 | 第31-32页 |
2.3.4 肝郁脾虚证的评价 | 第32-33页 |
2.3.5 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33-34页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2.4.1 IBS-D模型的宏观疾病特征 | 第34-35页 |
2.4.2 IBS-D肝郁脾虚泄泻模型证候特征 | 第35页 |
2.4.3 肝郁脾虚造模方法的争议性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疏肝健脾止泻法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控机理研究 | 第36-41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36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3.1.2 药物与试剂 | 第36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结肠组织2-DE图谱的建立及差异蛋白的鉴定 | 第41-5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4.1.3 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42页 |
4.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2-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4.2.1 大鼠结肠组织总蛋白的裂解和提取 | 第44页 |
4.2.2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44页 |
4.2.3. 双向凝胶电泳的步骤 | 第44-46页 |
4.2.4 图像扫描与分析 | 第46页 |
4.2.5 差异表达蛋白的酶解 | 第46页 |
4.2.6 质谱鉴定 | 第46-47页 |
4.2.7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47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47-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下丘脑组织2-DE图谱的建立及差异蛋白的鉴定 | 第54-61页 |
5.1 IBS-D模型组和肠激安方中剂量组下丘脑组织差异蛋白谱 | 第54-59页 |
5.1.1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54-55页 |
5.1.2 IBS-D大鼠模型组和肠激安方中剂量组下丘脑组织的2-DE结果 | 第55-57页 |
5.1.3 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57页 |
5.1.4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57页 |
5.1.5 鉴定的差异蛋白的网络关系图 | 第57-59页 |
5.2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Western Blotting法对下丘脑组织PRDX1、结肠组织LGALS9蛋白表达的测定 | 第61-6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6.1.1 药物与试剂 | 第61页 |
6.1.2 主要仪器 | 第61-62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6.2 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6.3 讨论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研究创新性 | 第65-66页 |
研究不足与未来的努力方向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附录 | 第74-9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详细摘要 | 第9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