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7页 |
一、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PEG和M540的表面修饰 | 第17-26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19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1.1.2 实验设备 | 第17页 |
1.1.3 实验步骤 | 第17-19页 |
1.2 结果 | 第19-23页 |
1.2.1 上转换纳米颗粒壳核结构NaYF_4:Yb~(3+),Er~(3+)/NaYF_4的制备结果 | 第19-21页 |
1.2.2 上转换纳米颗粒NaYF_4:Yb~(3+),Er~(3+)/NaYF_4表面包覆PEG的制备结果 | 第21-22页 |
1.2.3 上转换纳米颗粒NaYF_4:Yb~(3+),Er~(3+)/NaYF_4-PEG表面包覆M540的制备结果 | 第22页 |
1.2.4 上转换颗粒被激发后产生单线态氧的结果 | 第22-23页 |
1.3 讨论 | 第23-25页 |
1.4 小结 | 第25-26页 |
二、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 第26-33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26-29页 |
2.1.1 动物来源 | 第26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6页 |
2.1.3 实验用具 | 第26-27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2.1.5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 结果 | 第29-31页 |
2.2.1 细胞形态学表现 | 第29页 |
2.2.2 星形胶质细胞的鉴定结果 | 第29页 |
2.2.3 星形胶质细胞纯度的计算结果 | 第29-30页 |
2.2.4 细胞计数结果 | 第30页 |
2.2.5 星形胶质细胞的生长曲线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三、纳米颗粒与星形胶质细胞在体外共培养 | 第33-38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33-3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实验设备及用具 | 第33页 |
3.1.3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 结果 | 第35页 |
3.2.1 颗粒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共培养的结果 | 第35页 |
3.2.2 颗粒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的电镜观察结果 | 第35页 |
3.3 讨论 | 第35-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四、上转换纳米颗粒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 第38-55页 |
4.1 对象和方法 | 第38-42页 |
4.1.1 实验主要设备 | 第38页 |
4.1.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8页 |
4.1.3 实验用上转换纳米颗粒 | 第38-39页 |
4.1.4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4.1.5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4.2 结果 | 第42-48页 |
4.2.1 动物观察 | 第42-43页 |
4.2.2 BBB行为功能评分结果 | 第43-45页 |
4.2.3 BDA神经示踪结果 | 第45页 |
4.2.4 脊髓切片NF200和GFAP染色的结果 | 第45-47页 |
4.2.5 Western Blot定量分析损伤区周围GFAP的表达结果 | 第47-48页 |
4.3 讨论 | 第48-54页 |
4.3.1 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变性机制 | 第48-50页 |
4.3.2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及胶质瘢痕形成 | 第50-53页 |
4.3.3 目前常用神经示踪剂概况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5页 |
综述 | 第75-94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