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表格 | 第12-13页 |
插图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8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恒星形成与演化 | 第17-25页 |
1.2.1 原恒星形成 | 第17-18页 |
1.2.2 恒星演化图像 | 第18-21页 |
1.2.3 YSO类型 | 第21-25页 |
1.3 行星形成与探测 | 第25-29页 |
1.3.1 行星形成理论 | 第25-27页 |
1.3.2 行星探测 | 第27-29页 |
1.4 原行星盘 | 第29-32页 |
1.4.1 原行星盘简介 | 第29-31页 |
1.4.2 原行星盘寿命 | 第31-32页 |
1.5 恒星残盘 | 第32-44页 |
1.5.1 简介 | 第32-33页 |
1.5.2 基本物理 | 第33-36页 |
1.5.3 观测手段 | 第36-38页 |
1.5.4 研究现状 | 第38-41页 |
1.5.5 研究意义 | 第41-44页 |
1.6 红外望远镜——AKARI | 第44-46页 |
1.7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二章 寻找AKARI/FIS中的恒星残盘 | 第48-68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选源 | 第49-52页 |
2.2.1 恒星样本 | 第49页 |
2.2.2 Hipparcos主序星与AKARIBSC匹配 | 第49-52页 |
2.3 排除源 | 第52-56页 |
2.3.1 污染源 | 第52页 |
2.3.2 早型OB星及Be星 | 第52-53页 |
2.3.3 YSO | 第53-54页 |
2.3.4 其它原因 | 第54-56页 |
2.4 红外超候选体 | 第56-63页 |
2.4.1 光球层辐射 | 第56-61页 |
2.4.2 中红外超 | 第61-62页 |
2.4.3 远红外超 | 第62-63页 |
2.5 小结 | 第63-68页 |
第三章 恒星残盘的性质 | 第68-84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寄主恒星性质 | 第69-70页 |
3.3 残盘的性质 | 第70-79页 |
3.3.1 尘埃温度 | 第70-72页 |
3.3.2 相对过剩 | 第72-75页 |
3.3.3 尘埃位置,尘埃质量 | 第75-79页 |
3.4 讨论 | 第79-82页 |
3.5 样本意义与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寻找AKARI/FIS中的长寿命原行星盘 | 第84-96页 |
4.1 引言 | 第84-86页 |
4.2 样本选择 | 第86-89页 |
4.3 样本分布 | 第89-90页 |
4.4 年龄估计 | 第90-93页 |
4.5 能谱拟合 | 第93-94页 |
4.6 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0页 |
5.1 总结 | 第96-98页 |
5.2 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