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水景观审美与设计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现代城市水景观的大批兴起 | 第9页 |
1.1.2“技术与艺术”结合理论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问题现状 | 第10-11页 |
1.2.1 现代城市景观特色的缺失 | 第10页 |
1.2.2 水景观美学功能的单一 | 第10-11页 |
1.2.3 水景观设计中技术往往被忽视 | 第11页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3.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3.1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3.1.1 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12页 |
3.1.2 水景观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 第12-13页 |
3.1.3 水景观审美的技术支持 | 第13页 |
3.2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3.2.1 水景观 | 第13页 |
3.2.2 审美特征 | 第13-14页 |
4.既往研究 | 第14-17页 |
5.研究方法 | 第17页 |
6.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当代水景观的构成及相关要素 | 第19-33页 |
2.1 水景观的构成 | 第19-21页 |
2.1.1 自然景观 | 第19页 |
2.1.2 人工景观 | 第19-20页 |
2.1.3 人文景观 | 第20-21页 |
2.2 水景观的元素 | 第21-28页 |
2.2.1 物质要素 | 第21-23页 |
2.2.2 艺术要素 | 第23-27页 |
2.2.3 精神要素 | 第27-28页 |
2.3 水景观的功能 | 第28-33页 |
2.3.1 生态功能 | 第28-30页 |
2.3.2 游憩功能 | 第30页 |
2.3.3 形象功能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当代水景观审美认知 | 第33-40页 |
3.1 水景观的审美特征 | 第33-34页 |
3.1.1 景观审美特征的定义 | 第33页 |
3.1.2 景观审美特征的基本属性 | 第33-34页 |
3.2 水景观的美学要素 | 第34-38页 |
3.2.1 生态 | 第35-36页 |
3.2.2 愉悦 | 第36-37页 |
3.2.3 人文意象 | 第37-38页 |
3.3 水景观与艺术的共性 | 第38-40页 |
3.3.1 生态美 | 第38页 |
3.3.2 形式美 | 第38-39页 |
3.3.3 文化美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当代城市水景观发展趋势 | 第40-42页 |
4.1 营造水系生态环境,创造城市新景观趋势 | 第40页 |
4.2 挖掘水系人文景观,弘扬民族文化的趋势 | 第40-41页 |
4.3 建设多功能水系景观,立足以人为本的设计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当代城市水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 第42-55页 |
5.1 用场所精神理论指导城市水景观设计的原因 | 第43-45页 |
5.2 水景观设计思路研究 | 第45-55页 |
5.2.1 把控区域定位 | 第45-47页 |
5.2.2 挖掘历史文脉 | 第47-50页 |
5.2.3 利用自然环境 | 第50-51页 |
5.2.4 促进可持续性 | 第51-52页 |
5.2.5 拓展多元功能 | 第52-55页 |
第六章 当代城市水景观设计模式研究 | 第55-80页 |
6.1 打造创新型城市生态水景观 | 第55-73页 |
6.1.1 雨水的利用 | 第55-60页 |
6.1.2 人工湿地景观 | 第60-62页 |
6.1.3 生态驳岸 | 第62-64页 |
6.1.4 创造生物多样性的水系环境 | 第64-66页 |
6.1.5 运用天然环保材料与可再生资源 | 第66-67页 |
6.1.6 案例 | 第67-73页 |
6.2 重现历史人文的景观设计 | 第73-77页 |
6.2.1 滨水工业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再现 | 第73-74页 |
6.2.2 水系、街道、建筑景观格局保护与更新 | 第74-77页 |
6.3 体现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 第77-80页 |
6.3.1 多元化的活动场所 | 第77-78页 |
6.3.2 多样化的亲水空间 | 第78页 |
6.3.3 便利的交通设计 | 第78-79页 |
6.3.4 完善的功能设施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