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中国地理论文--专类地理论文--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南方“那”地名研究--以两广和云贵地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5页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第8页
        (一) 选题缘由第8页
        (二) 研究意义第8页
    二、研究现状第8-13页
        (一) 研究现状第8-13页
        (二) 突出成就及不足第13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3-14页
        (一) 研究方法第13页
        (二) 创新之处第13-14页
    四、论文框架第14-15页
第1章 “那”的含义和来源第15-23页
    一、壮侗语族的民族源流概述第15-18页
    二、壮侗语族与稻作文化第18-20页
    三、壮侗语族的稻作词汇和“那”第20-23页
第2章 “那”地名第23-46页
    一、历史文献上的“那”地名第23-39页
        (一) 唐宋时期的“那”地名溯源第23-24页
        (二) 元代的“那”地名第24-26页
        (三) 明代的“那”地名第26-27页
        (四) 清代的“那”地名第27-39页
        (五) 民国时期的“那”地名第39页
    二、当代留存的“那”地名第39-42页
        (一) 广西的“那”地名第39-40页
        (二) 广东的“那”地名第40-41页
        (三) 云南的“那”地名第41-42页
        (四) 贵州的“那”地名第42页
    三、从当代留存的“那”地名探析其分布规律第42-46页
第3章 “那”地名所反映的内涵第46-51页
    一、“那”地名所反映的环境内涵第46-47页
    二、“那”地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第47-51页
        (一) 稻作农业第47-48页
        (二) 干栏式建筑第48页
        (三) 铜鼓第48-50页
        (四) 神话传说第50页
        (五) 语言分化第50-51页
第4章 彝族与“na”相关的地名第51-55页
    一、彝族的“那”地名第51-53页
        (一) 彝族历史概说第51-52页
        (二) 彝族的“那”地名第52-53页
    二、台语支民族“那”地名与彝族“那”地名比较第53-55页
结语第55-59页
附录第59-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后记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宋五服制度变革研究
下一篇:南京云锦图案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