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俊昊电影导演艺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学术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用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 韩国电影崛起中的奉俊昊 | 第14-26页 |
2.1 奉俊昊其人 | 第14-15页 |
2.2 韩国希杰娱乐株式会社的扶持 | 第15-18页 |
2.3 奉俊昊导演创作作品回顾 | 第18-26页 |
2.3.1 《绑架门口狗》 | 第18-19页 |
2.3.2 《杀人回忆》 | 第19-20页 |
2.3.3 《汉江怪物》 | 第20-21页 |
2.3.4 《母亲》 | 第21-23页 |
2.3.5 《雪国列车》 | 第23-26页 |
3 奉俊昊导演电影风格的创作特征 | 第26-60页 |
3.1 主题阐释 | 第26-34页 |
3.1.1 社会议题的思考 | 第26-28页 |
3.1.2 阶级对立下人性需求与社会现状的矛盾 | 第28-30页 |
3.1.3 浪漫主义情怀的表达 | 第30-31页 |
3.1.4 韩国传统与现代的历史鸿沟 | 第31-32页 |
3.1.5 黑色幽默下对社会的嘲讽 | 第32-34页 |
3.2 叙事特征 | 第34-45页 |
3.2.1 充满张力的悬疑叙事 | 第34-36页 |
3.2.2 幻觉叙事的营造与散点透射 | 第36-38页 |
3.2.3 大事件下小人物的角色设定 | 第38-40页 |
3.2.4 反传统类型叙事的应用 | 第40-42页 |
3.2.5 叙事视点的置换 | 第42-45页 |
3.3 视听语言风格特征 | 第45-60页 |
3.3.1 视觉符号的象征作用 | 第45-47页 |
3.3.2 长镜头 | 第47-50页 |
3.3.3 场面调度 | 第50-52页 |
3.3.4 光线 | 第52-53页 |
3.3.5 音乐 | 第53-55页 |
3.3.6 色彩 | 第55-57页 |
3.3.7 画面空间造型 | 第57-60页 |
4 奉俊昊电影背后的韩国文化读解 | 第60-72页 |
4.1 强烈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情结 | 第60-62页 |
4.2 消解中的韩国传统儒家文化 | 第62-65页 |
4.3 西方流行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 第65-68页 |
4.4 东西方文化对抗下韩国文化的兼容性 | 第68-72页 |
5 丰俊昊电影对中国年轻导演的启示 | 第72-84页 |
5.1 类型化叙事与民族特征的融合 | 第72-74页 |
5.2 做坚持剧本创作的导演类型 | 第74-77页 |
5.3 国际视野的选材与制作 | 第77-78页 |
5.4 电影明星制的合理运用 | 第78-81页 |
5.5 亚洲电影的未来与希望—年轻的观众群体 | 第81-84页 |
6 结语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页 |
A. 奉俊昊导演电影创作年表 | 第9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