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哲学内涵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目录 | 第4-7页 |
导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一、 对学术界提供理论支持 | 第7-8页 |
二、 有助于国家凝聚中国力量和汇集中国精神 | 第8页 |
三、 国家实干兴邦的响应 | 第8页 |
四、 为政府提供的决策服务 | 第8-9页 |
第二节 当前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评析 | 第9-12页 |
一、 当前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当前的研究评析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中国梦”的历史逻辑 | 第14-27页 |
第一节 民族复兴的主要矛盾 | 第14-17页 |
一、 面临剧烈的时代发展 | 第14-15页 |
二、 面临复杂的基本矛盾 | 第15-16页 |
三、 面临多重的阶级矛盾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民族复兴的社会问题 | 第17-22页 |
一、 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 第17-19页 |
二、 不同实践主体的地位 | 第19-20页 |
三、 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民族复兴的历史阶段 | 第22-27页 |
一、 民族解放革命 | 第22-23页 |
二、 社会主义革命 | 第23-25页 |
三、 改革开放革命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中国梦的哲学内涵 | 第27-43页 |
第一节 中国梦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内涵 | 第27-32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 | 第27-29页 |
二、 中国改革开放宏伟目标的必然 | 第29-31页 |
三、 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中国梦其内容的价值内涵 | 第32-36页 |
一、 国家富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 第32-33页 |
二、 民族振兴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 第33-35页 |
三、 人民幸福的内容和形式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中国梦的现实内涵 | 第36-43页 |
一、 提振理想与发展现实 | 第36-38页 |
二、 追求目标与创造未来 | 第38-40页 |
三、 坚定过程与把握阶段 | 第40-43页 |
第三章 “中国梦”的实践价值 | 第43-64页 |
第一节 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前提 | 第43-52页 |
一、 必须走中国道路 | 第43-45页 |
二、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第45-47页 |
三、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 第47-52页 |
第二节 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条件 | 第52-59页 |
一、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 第52-54页 |
二、 真抓实干求真务实 | 第54-56页 |
三、 坚持推进科学发展 | 第56-59页 |
第三节 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指向 | 第59-64页 |
一、 深化全面改革,建成小康社会 | 第59-61页 |
二、 坚持群众路线,提高治理能力 | 第61-62页 |
三、 凝聚共同奋斗,实现民族复兴 | 第62-64页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