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爆破振动理论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爆破施工工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爆破振动监测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2 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 | 第18-35页 |
2.1 小净距交叉隧道近接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1.1 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2.1.2 隧道接近度的划分 | 第21-22页 |
2.2 爆破振动波的基本理论 | 第22-29页 |
2.2.1 爆破振动波的形成和种类 | 第23页 |
2.2.2 爆破振动波的相关参数 | 第23-27页 |
2.2.3 爆破冲击波衰减规律 | 第27-28页 |
2.2.4 爆破应力波衰减规律 | 第28-29页 |
2.3 爆破荷载模型 | 第29-33页 |
2.3.1 爆破荷载模型 | 第29-31页 |
2.3.2 爆破荷载极值的确定 | 第31-33页 |
2.3.3 爆破荷载作用时间 | 第33页 |
2.4 爆破振动波的安全判据 | 第33-35页 |
3 北环隧道上穿红山顶隧道爆破振动试验分析 | 第35-58页 |
3.1 隧道概况 | 第35-36页 |
3.1.1 工程地质特征 | 第35页 |
3.1.2 地质构造 | 第35-36页 |
3.1.3 水文地质 | 第36页 |
3.1.4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第36页 |
3.1.5 地震烈度 | 第36页 |
3.1.6 气象资料 | 第36页 |
3.2 爆破监测配套仪器及测试方案 | 第36-40页 |
3.2.1 爆破振动记录仪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2 传感器选择 | 第37-38页 |
3.2.3 软件功能要求 | 第38页 |
3.2.4 爆破振动测试方案、范围及频率 | 第38-39页 |
3.2.5 爆破振动经验公式的选择 | 第39-40页 |
3.3 爆破振动安全速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3.4 爆破振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3.4.1 地质条件 | 第42-43页 |
3.4.2 爆心距和装药量 | 第43-44页 |
3.4.3 岩石夹制作用 | 第44-45页 |
3.4.4 迎爆面 | 第45页 |
3.5 爆破振动速度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3.6 交叉隧道爆破振动波形图和主频分析 | 第47-54页 |
3.6.1 振动速度波形图分析 | 第48-50页 |
3.6.2 爆破振动主频分析 | 第50-54页 |
3.7 降低爆破振动的有效措施 | 第54-56页 |
3.7.1 爆破方案调整 | 第55-56页 |
3.7.2 改进后的爆破方案 | 第5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隧道动力响应理论分析 | 第58-65页 |
4.1 隧道动力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58-61页 |
4.1.1 动力方程的建立 | 第58页 |
4.1.2 质量矩阵 | 第58-59页 |
4.1.3 阻尼矩阵 | 第59页 |
4.1.4 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 | 第59-60页 |
4.1.5 岩体本构模型 | 第60-61页 |
4.2 ANSYS 有限元模型 | 第61-63页 |
4.2.1 单元建立及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4.2.2 时间步长和阻尼系数的确定 | 第62-63页 |
4.3 既有隧道爆破振动安全性评判标准的确定 | 第63-64页 |
4.3.1 最大振速判据 | 第63页 |
4.3.2 极限应力和应力增量判据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小净距空间交叉隧道爆破振动数值分析 | 第65-79页 |
5.1 交叉隧道爆破振动模拟 | 第65-68页 |
5.1.1 模拟工况 | 第65-66页 |
5.1.2 围岩衬砌力学参数 | 第66-67页 |
5.1.3 爆破荷载计算 | 第67-68页 |
5.2 交叉断面上台阶掏槽爆破振动数值模拟 | 第68-74页 |
5.2.1 爆破振动速度分析 | 第68-73页 |
5.2.2 爆破振动应力分析 | 第73-74页 |
5.3 起爆点随开挖里程变化时对既有隧道的振动影响 | 第74-77页 |
5.3.1 爆破振动速度分析 | 第74-76页 |
5.3.2 爆破振动应力分析 | 第76-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