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河铁矿富水厚大矿体采矿方法优化选择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富水矿床国内外开采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与设计内容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简介 | 第16-30页 |
2.1 交通与地理 | 第16-17页 |
2.2 矿区地质 | 第17-20页 |
2.2.1 矿区地层 | 第17页 |
2.2.2 矿区构造 | 第17-19页 |
2.2.3 侵入岩 | 第19页 |
2.2.4 围岩蚀变 | 第19-20页 |
2.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0-22页 |
2.3.1 铁矿体 | 第20-21页 |
2.3.2 硫铁矿体 | 第21页 |
2.3.3 硬石膏矿 | 第21页 |
2.3.4 矿石质量 | 第21-22页 |
2.3.5 矿体顶底板及夹石 | 第22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2.4.1 矿区地表水文条件 | 第22页 |
2.4.2 地下岩层含水情况 | 第22-23页 |
2.4.3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模及其补给条件 | 第23页 |
2.4.4 矿坑充水因素 | 第23-24页 |
2.4.5 矿坑涌水量预测 | 第24页 |
2.5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26页 |
2.6 资源储量 | 第26-30页 |
第3章 采矿方法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3.1 安全开采深度 | 第30-32页 |
3.2 矿体产状分类 | 第32页 |
3.3 矿体品位分布规律 | 第32-34页 |
第4章 采矿方法选择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 第34-54页 |
4.1 采矿方法初选 | 第34-41页 |
4.1.1 采矿方法选择原则 | 第34页 |
4.1.2 初选采矿方案 | 第34-35页 |
4.1.3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方案Ⅰ) | 第35-37页 |
4.1.4 VCR嗣后充填法(方案Ⅱ) | 第37-39页 |
4.1.5 侧向崩矿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方案Ⅲ) | 第39-41页 |
4.2 采矿方法优选 | 第41-45页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 | 第41-44页 |
4.2.2 模糊综合评判 | 第44-45页 |
4.3 罗河铁矿采矿方法组合方案 | 第45页 |
4.4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 第45-52页 |
4.4.1 材料参数 | 第45-46页 |
4.4.2 模型建构 | 第46-47页 |
4.4.3 结构参数优化 | 第47-52页 |
4.5 盘区与采场划分 | 第52-54页 |
第5章 采矿方法单体设计 | 第54-84页 |
5.1 矿山开拓工程布置现状 | 第54-56页 |
5.2 垂直深孔高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单体设计 | 第56-70页 |
5.2.1 分段设置 | 第56-57页 |
5.2.2 矿柱留设 | 第57页 |
5.2.3 采场布置 | 第57-58页 |
5.2.4 阶段内矿体不连续条件下的变更回采方案 | 第58页 |
5.2.5 采准切割 | 第58-61页 |
5.2.6 回采工艺 | 第61-68页 |
5.2.7 贫损指标及降低贫损的技术措施 | 第68-69页 |
5.2.8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69-70页 |
5.3 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单体设计 | 第70-78页 |
5.3.1 采场布置 | 第71-72页 |
5.3.2 采准切割 | 第72-73页 |
5.3.3 回采工艺 | 第73-78页 |
5.3.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78页 |
5.4 局部开拓工程变更方案 | 第78-81页 |
5.5 安全技术措施 | 第81-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