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1.1 神经质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认知加工偏向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 注意偏向的研究 | 第12-16页 |
1.2.1 注意偏向的实验范式 | 第12-13页 |
1.2.2 注意偏向的理论 | 第13-15页 |
1.2.3 注意偏向与人格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解释偏向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1 解释偏向的实验范式 | 第16-18页 |
1.3.2 解释偏向的理论 | 第18-19页 |
1.3.3 解释偏向与归因偏向的区别 | 第19页 |
1.3.4 解释偏向与人格的研究 | 第19页 |
1.4 记忆偏向的研究 | 第19-22页 |
1.4.1 记忆偏向的实验范式 | 第19-20页 |
1.4.2 记忆偏向的理论 | 第20-21页 |
1.4.3 记忆偏向与人格的研究 | 第21-22页 |
2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22-25页 |
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2.2 研究创新性及其意义 | 第23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3-25页 |
3 实验一不同神经质水平的注意加工偏向研究 | 第25-2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3.2.1 被试选取 | 第25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26页 |
3.2.4 实验任务与程序 | 第26-27页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4 实验二不同神经质水平的记忆加工偏向研究 | 第29-3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4.2.1 被试选取 | 第29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4.2.4 实验任务与程序 | 第29页 |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5 实验三不同神经质水平的离线解释加工偏向研究 | 第31-3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5.2.1 被试选取 | 第31页 |
5.2.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5.2.3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5.2.4 实验任务与程序 | 第32页 |
5.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5.3.1 不同神经质水平在非社交情境下的解释偏向特点 | 第32-33页 |
5.3.2 不同神经质水平在社交情境下的解释偏向特点 | 第33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6 实验四不同神经质水平的即时解释加工偏向研究 | 第35-39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6.2.1 被试选取 | 第35页 |
6.2.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6.2.3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6.2.4 实验任务与程序 | 第36页 |
6.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6.3.1 不同神经质水平在自我信息呈现下的解释偏向特点 | 第36-37页 |
6.3.2 不同神经质水平在他人信息呈现下的解释偏向特点 | 第37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7 总讨论 | 第39-42页 |
7.1 不同神经质水平的注意偏向特点 | 第39页 |
7.2 不同神经质水平的记忆偏向特点 | 第39-40页 |
7.3 不同神经质水平的解释偏向特点 | 第40-41页 |
7.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总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A 艾森克人格问卷 | 第48-50页 |
附录B 解释偏向问卷 | 第50-55页 |
附录C 词汇回忆单 | 第55页 |
附录D 即时解释偏向材料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