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1、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研究范围 | 第19页 |
3、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准备工作 | 第21-45页 |
第一节 伊盟的自然地理条件 | 第23-32页 |
(一) 伊盟的气候条件 | 第23-27页 |
(二) 伊盟的地理基础 | 第27-32页 |
第二节 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背景 | 第32-36页 |
(一) 清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 | 第32-33页 |
(二) 严重的边疆危机促使清政府“移民实边” | 第33-35页 |
(三) 缓解内地尖锐的人地矛盾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贻谷及放垦的准备工作 | 第36-45页 |
(一) 贻谷其人 | 第36-38页 |
(二) 放垦伊盟蒙地的准备工作 | 第38-45页 |
第二章 清末伊盟放垦的土地类型及蒙地的报垦与验收 | 第45-81页 |
第一节 清末伊盟放垦的土地类型 | 第45-52页 |
(一) 按土地肥瘠分类 | 第45-47页 |
(二) 按土地权属分类 | 第47-51页 |
(三) 其它类型土地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放垦前后伊盟蒙地的归属权变化 | 第52-55页 |
(一) 放垦前,伊盟蒙地的归属权 | 第52-54页 |
(二) 放垦后,伊盟蒙地的归属权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清末伊盟蒙地的报垦与验收 | 第55-73页 |
(一) 各旗初报垦的区域与勘收情况 | 第56-63页 |
(二) 各旗续报垦的区域与勘收情况 | 第63-71页 |
(三) 伊盟台站地四至界址划分与勘验 | 第71-73页 |
第四节 伊盟蒙地的报垦区域特点 | 第73-81页 |
(一) 报垦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多样 | 第74-75页 |
(二) 各区域报垦及勘收时间存在差异 | 第75-78页 |
(三) 报垦区域扩展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江或沿边一带 | 第78-81页 |
第三章 清末伊盟蒙地的放垦及与报垦区域之对比 | 第81-111页 |
第一节 清末伊盟蒙地的放垦 | 第81-96页 |
(一) 各旗初报垦区域的放垦 | 第81-88页 |
(二) 各旗续报垦区域的放垦 | 第88-94页 |
(三) 伊盟台站地的放垦 | 第94-96页 |
第二节 伊盟蒙地放垦的区域差异 | 第96-105页 |
(一) 伊盟各区域放垦章程之对比 | 第96-99页 |
(二) 各区域放垦土地多少之对比 | 第99-102页 |
(三) 放垦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102-105页 |
第三节 伊盟蒙地报垦与放垦区域之对比 | 第105-111页 |
(一) 伊盟土地报垦与放垦时间之对比 | 第105-107页 |
(二) 报垦与放垦区域分布之差异特征 | 第107-111页 |
第四章 清末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地位评介——以与东北黑龙江放垦对比为例 | 第111-123页 |
第一节 简论黑龙江之放垦 | 第111-117页 |
(一) 黑龙江放垦之背景 | 第111-113页 |
(二) 黑龙江放垦之过程 | 第113-116页 |
(三) 黑龙江放垦之评价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伊盟放垦与黑龙江放垦之对比 | 第117-119页 |
(一) 伊盟放垦与黑龙江放垦的相同之处 | 第117-118页 |
(二) 伊盟放垦与黑龙江放垦的不同之处 | 第118-119页 |
第三节 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地位 | 第119-123页 |
结语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