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论文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一、 对于地方志的研究 | 第8-10页 |
二、 对于晚清国家与地方权力关系的研究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方志纂修背景与概况 | 第15-31页 |
第一节 纂修背景 | 第15-18页 |
第二节 纂修概况 | 第18-24页 |
第三节 纂修特点 | 第24-31页 |
一、 体例规范统一 | 第24-26页 |
二、 突出“咸同兵燹” | 第26-28页 |
三、 社会转型因素的隐现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方志纂修组织与经费 | 第31-48页 |
第一节 各类成员构成及分工 | 第31-39页 |
一、 地方官员及其分工 | 第35-37页 |
二、 地方绅士及其分工 | 第37-38页 |
三、 其他人士及其分工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纂修经费 | 第39-48页 |
一、 经费规模 | 第40-43页 |
二、 经费来源 | 第43-48页 |
第四章 方志纂修与地方绅士 | 第48-72页 |
第一节 绅士主导的方志纂修 | 第48-60页 |
一、 官绅比例比较分析 | 第48-53页 |
二、 绅士阶层的再划分 | 第53-58页 |
三、 武举修志现象的认识 | 第58-60页 |
第二节 绅士对方志纂修的渗透 | 第60-68页 |
一、 在方志中插入自身相关事迹 | 第61-65页 |
二、 在方志中插入本宗族相关资料 | 第65-68页 |
第三节 绅士渗透方志的原因 | 第68-72页 |
一、 绅士势力的崛起 | 第68-70页 |
二、 官绅间互利合作 | 第70-71页 |
三、 方志记事范围的拓展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方志纂修与地方形象构建 | 第72-95页 |
第一节 舆图绘制展现地方文化 | 第72-80页 |
一、 舆图绘制技术的进步 | 第73-74页 |
二、 舆图绘制体现本土关怀 | 第74-80页 |
第二节 人物描写表达地方话语——以对卢光稠的记载为例 | 第80-95页 |
一、 初见笔墨——宋元史料对卢光稠的早期记载 | 第81-84页 |
二、 褒贬鲜明——明代方志中卢光稠地方形象的发展 | 第84-88页 |
三、 争论与博弈——清代方志中卢光稠形象的曲折变化 | 第88-95页 |
结语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状况及科研情况等 | 第106页 |